快乐老人报 > 健康科普

认识抽动症,孩子眨眼不一定是在卖萌

发布时间:2024-01-01 阅读:491次 作者:苏亚静
单位及职务:河北省廊坊市大城县医院

   在我国,学龄儿童抽动症的患病率为3%—10%,以5—10岁最为多见,10—12岁最严重,男孩发病率约为女孩的3—5倍。据统计,我国儿童抽动障碍发病率近10年来增加了6倍,目前全国约有数百万抽动障碍患儿,但仍有许多家长因为对抽动障碍的不了解而延误了孩子的诊疗。

   1.认识抽动症

   抽动症是一种神经性运动障碍,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突然出现的、重复性的肌肉收缩或抽搐。这些抽动可以影响任何身体部位,包括面部、颈部和四肢等。抽动症通常在儿童期开始发病,但也可能持续到成年期。

   儿童抽动症表现为短暂、快速、突然、程度不同的不随意运动,开始为频繁地眨眼、挤眉、吸鼻、噘嘴、张口、伸舌、点头等。随着病情进展,抽动逐渐多样化,轮替出现如耸肩、扭脖子、摇头、踢腿、甩手或四肢抽动等,常在情绪紧张或焦虑时更明显,入睡后症状消失。

   发声抽动有多种表现,如爆发性反复发声,清嗓子和呼噜声,个别音节、字句不清,重音不当或不断口出秽语,性格多急躁、任性和易怒。常伴有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或成绩下降。

   2.抽动障碍对患儿的影响

   抽动障碍可能会影响患儿的学习、生活和社交活动,有部分患儿可能发生共患病,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及其他心理行为疾病,严重者可能影响其学习成绩及身心健康。孩子因抽动症被同学疏远从而产生自卑、孤独的心理,学习成绩受到影响,也会增加家长的紧张感和对家庭的负担。

   3.抽动障碍可能的病因

   本病的病因尚未明确,近年来的研究报道提示抽动障碍可能是由于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心理和环境因素等在儿童发育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3.1遗传因素

   有研究表明本病有遗传倾向,双生子发病率也比较高。抽动障碍患儿的一二级亲属中患抽动症、Tourette综合征或其他精神疾病的较正常人群多见。

   3.2神经生化因素

   发病涉及多个神经系统和不同神经递质,当这些神经网络中某个或某些环节出现问题就会使神经递质平衡发生紊乱,从而出现症状。

   3.3器质性因素

   本病神经系统异常体征发生率较高,有部分患者有脑电图、头颅CT异常。

   3.4社会心理因素

   抽动障碍可能与应激因素有关,如受到强烈的精神创伤或其他重大生活事件的影响。

   3.5神经免疫因素

   20%—25%的抽动障碍发病与感染后自身免疫异常反应有关,如约10%的儿童与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

   3.6饮食及药源性因素

   临床发现,食用含有咖啡因、精制糖、甜味剂成分的食品与抽动障碍病情恶化存在正相关。血铅增高、锌或铁缺乏也可能与抽动障碍有关。长期或大量服用中枢兴奋剂和抗精神病药物也可能引起本病。

   4.家庭如何配合治疗

   首先,家长碰到这种情形,切莫责怪孩子,因为越责怪、越强制,他就越感到紧张,不自主动作就越频繁,孩子会渐渐变得胆小自卑。

   其次,帮助孩子排除紧张感和恐惧感,家长要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让孩子生活在平静和自信的氛围中,无论他的动作如何使人生气都不要模仿他、取笑他。

   再次,家长要鼓励和引导孩子参加各种有兴趣的游戏和活动,转移其注意力,另外要启发孩子从事适当的体育活动,因为体育活动会帮助孩子摆脱自己的封闭状态,振作精神,从而达到完全放松。

   最后,对极少数顽固性抽动症的孩子,家长要帮助他们用意念克制自己的抽动行为,可以采用强化法,只要孩子的抽动行为有一点减轻,就及时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以强化孩子逐渐消除抽动行为。

   5.抽动症与多动症的区别

   儿童多动症是一种较常见的儿童行为异常问题,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多数患儿从婴幼儿期即表现出易兴奋、睡眠差、喂养困难等。抽动症则主要以由于脑轻微功能障碍引起的肌群抽动为主要表现。

   结语  当孩子出现抽动症状时,有的家长认为是孩子一时的不良习惯,从而耽误了孩子的最佳治疗时间。因此,当孩子出现以上症状时一定要及时带孩子去医院问诊。

河北省廊坊市大城县医院 苏亚静同志:

您的科普作品《认识抽动症,孩子眨眼不一定是在卖萌》,已在《快乐老人报 健康科普版》发表并于2024年01月在官网转发刊载传播,查阅及下载网址:

《快乐老人报》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43-0024、邮发代号:41-178。

特发此证,以兹证明!


Copyright © 2010- 湖南快乐老人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湘ICP备10007000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30200021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湘B2-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