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大,人们一日三餐越来越不规律,加之很多人吃大量的垃圾食品,给胃肠带来很大的刺激,因此消化道疾病越来越多地困扰着大家。不健康的饮食结构、不规律的生活方式,都可能引起消化道出血的发生。
1.什么是消化道出血
消化道出血是指从食管到肛门之间的消化道出血,按照出血部位可分为上、中、下消化道出血。其中,60%—70%的消化道出血源于上消化道。临床表现为呕血、黑便或血便等,轻者可无症状,重者伴有贫血及血容量减少,甚至休克,危及生命。
上消化道出血以呕血、黑便为主,如出血量大、速度快、呕出的血液呈咖啡色或紫红色,严重的常伴有出血性休克,过快的肠蠕动致使出现暗红色或鲜红色的血便。
下消化道出血以鲜血便或暗红色血便为主要表现。血液与胃酸接触转变酸化铁血红蛋白,使呕出的血液呈棕褐色或咖啡渣样,如血液停留在肠内时间较长,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的铁与肠内硫化物经细菌作用结合成硫化铁,使粪便变黑呈柏油样便,出血量超过50mL即引起黑便。
2.消化道出血的危害
消化道出血的早期症状:呕血和黑便、发热、头晕、心悸、乏力、出汗、口渴、晕厥等一系列组织缺血的表现。
消化道大出血则出现头晕、心悸、乏力、口渴、出汗、烦躁、面色苍白,心率加快、血压下降,以致昏厥甚至休克等循环衰竭现象。
消化道出血带来的危害:失血过多所造成的休克、窒息、继发性腹膜炎。
3.哪些人容易消化道出血
消化道出血好发于胃肠道疾患、损伤、炎症以及有凝血功能障碍的人群。
(1)有一些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比如:高龄或伴有高血脂人群;男性患病率多于女性;有消化系统肿瘤家族史。
(2)也有可改变的危险因素,比如:生活上精神压力大,饮食睡眠不规律,有吸烟喝酒等不良嗜好;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药物;有消化道溃疡、肝硬化等消化系统疾病病史。
4.消化道出血怎么办
当发生呕吐鲜血或排黑便时,病人的紧张情绪会加重出血。此时的正确处理方法是:安静卧床,病人或家人把情况告诉邻居或单位同事,并由人陪同一起就诊,防止出现意外。消化道大出血的病人,可先平卧,头低脚高,在脚部垫枕头,与床面成30度,以利于下肢血液回流到心脏,保证大脑血供。呕血时,将病人的头偏向一侧,以免血液吸入气管引起窒息,同时注意保暖。对已发生休克者,应及时清除口腔内积血,同时到医院就诊。如病人情绪烦躁,可让其口服安定类药,减轻应激反应,有利于出血自止。也可缓慢间断饮用冰水,每次100至200毫升。出血发生后停止进食,以免加重食道静脉破裂,也不可服稀盐酸、食醋或其他助消化药,以免使溃疡加深,出血难止,更不可腹部热敷,以免引起胃肠道充血,加重出血的情况。往医院转送病人时,无论用急救车还是出租车,都应让病人平卧,防止颠簸,以免病情加重。
5.怎么预防消化道出血
既然消化道出血这么凶险,那么可以如何预防呢?消化道出血应在医生指导下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消化性溃疡、消化道肿瘤、肝硬化等。生活要有规律。饮食要定时有节,切忌暴饮暴食,忌酒忌烟,不要饮用浓茶和咖啡。如有肝硬化病史者,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和硬食(如花生、苹果、瓜子、核桃、鱼、排骨等)。注意药物的使用。应尽量少用或不用损伤胃黏膜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利血平、对乙酰氨基酚、糖皮质激素等),如必须使用时,应加用保护胃黏膜的药物。要定期体检,以发现早期病变,及时治疗。如出现反酸烧心、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头晕、心悸、乏力等贫血症状,或突然消瘦时,应尽快到医院检查。长期使用抗凝药物的患者需注意观察大便,如出现黑便或便血要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