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也被称为脑血管意外,是指患者突然发生由脑血管病变引起的局限性或全脑功能障碍,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或引起死亡的临床综合征,包括脑梗死、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梗死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腔隙性脑梗死。
脑卒中前期症状包括肢体无力、麻木,口角歪斜,流口水,说话不清楚,还伴有头晕、头痛症状,甚至会发生黑蒙,当病情进一步发展时会突然晕倒,应及时拨打120进行救治。
脑卒中现状调查
脑卒中是危害中老年人生命与健康的常见病,发病率较高,年发病率在200/10万,年死亡率为(80—120)/10万,脑卒中的复发率达40%。
脑卒中比较常见的症状是手臂或腿突然无力,人突然昏迷,或神情迷茫,无法进行日常沟通,行为方面会出现走路无法保持平衡等,出现这些情况,应尽早就医。因此,出现脑卒中的患者需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以改善预后,以免发生不良的后果。
脑卒中严重时会造成患者死亡,并且死亡率比较高。脑卒中后可能出现大面积脑梗塞,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较高,即使是脑卒中幸存者,存活者中70%以上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50%—80%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残疾,40%的患者会出现重度残疾,丧失劳动能力,给家庭、社会带来极大压力。
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脑卒中的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出现该疾病的患者,应在及时抢救治疗的同时,积极开展早期康复治疗,最大限度地减轻中枢神经受损,为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存质量创造条件。另外,脑卒中患者的后续康复治疗也需要引起重视,积极锻炼可以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此外,还需要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心理治疗,使患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相关的治疗活动,从而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脑卒中的日常康复护理
脑卒中的日常康复护理非常重要,特别是对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以及有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护理更是极为重要。临床上建议对于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预防,即控制危险因素,包括使用基本药物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预防脑卒中的发生。具体来讲,脑卒中的日常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如下。
注意观察患者病情的变化:特别要注意患者的瞳孔、意识和肢体活动等。在急性期脑卒中的不稳定期,容易出现病情加重的情况,密切观察非常重要,有助于及时判断病情。
呼吸道护理:需要定期对患者进行翻身、扣背,雾化、吸痰处理,协助患者有效咳嗽,帮助卧床患者保持皮肤的清洁,以防止呼吸道的感染,减少坠积性肺炎、压疮等并发症。
消化道护理:患者进食时应避免呛咳、误吸,以免发生窒息、吸入性肺炎。吞咽困难者必要时留置胃管鼻饲。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戒烟、戒酒等。
尿道的护理:留置尿管患者,应定时进行膀胱冲洗,保持尿道口的清洁,避免尿路感染的发生。
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定期做气压治疗,活动肢体,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如果已形成血栓,需要对下肢进行常规抬高,避免活动肢体,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必要时给予静脉血栓滤器的植入。
心理护理:帮助患者了解疾病相关知识,提高疾病认知,提高用药与康复依从性。
家庭社会支持系统 取得家庭成员支持,讲解社保报销情况,家庭修养环境舒适,保持温度、湿度适宜,促进病情康复。穿衣宽松,以棉质衣服为佳,上衣尽量为开衫。穿着时,先穿患侧,后穿健侧,先脱患侧,再脱健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