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老人报 > 健康科普

心肌梗塞介入治疗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3-12-25 阅读:1019次 作者:张继伟
单位及职务:河北大学附属医院

   心肌梗塞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是由于冠状动脉阻塞导致心肌供血不足而引起的。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介入治疗成为心肌梗塞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

   心肌梗塞介入治疗是一种通过血管内导管手术,恢复冠状动脉血流,减少心肌损伤的方法,它基于血管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技术,能够快速、有效恢复血流,缓解心肌缺血,减轻心肌梗死面积,保护心脏功能。心肌梗塞介入治疗的基本原理是通过经皮经血管途径,将导丝和导管引入狭窄或闭塞的冠状动脉,然后利用导丝和导管进行成形术和支架植入,具体流程包括导丝引导、扩张球囊、支架植入和收束等步骤。通过这些操作,可改善冠状动脉的血流灌注、恢复心肌供血、降低心肌梗塞并发症发生率。

   心肌梗塞后冠脉介入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手段,但也存在一些禁忌症。其主要包括活动性出血相关疾病如消化道出血、脑出血、咯血等;或存在无法耐受治疗的相关情况,如严重高血压、恶性心律失常、急性肺水肿等。此外,对于已经存在血管病变、血管平滑肌内增生或已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患者,也需要仔细评估适宜的治疗方案。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医生需要全面考虑患者的病情和病史等因素,确保风险与效益的平衡。那么,在心肌梗塞介入治疗中有哪些注意事项呢?

   心肌梗塞的危害性:心肌梗塞的危害是多方面的,最常见的危害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损害心脏的正常功能:心肌是心脏的重要组织,负责泵血以供应全身的氧和营养物质。当心肌缺血和坏死发生时,心脏泵血功能受到限制,导致心脏供血不足,甚至出现心力衰竭。严重的心肌梗塞可引起心脏猝死,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导致心律失常:心肌坏死后,心肌组织受损,导致心电传导异常,引发心律失常的风险增加。这些心律失常可能是暂时的,也可能是持久的,包括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严重的心律失常,进而导致心脏骤停。

   引发心力衰竭、室壁瘤等并发症:心力衰竭是心肌梗塞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由于心脏泵血功能减弱,导致血液循环受阻,引起全身各器官的供血不足。心肌梗塞后心肌可能变薄,节段运动异常或矛盾运动甚至室壁瘤形成,室壁瘤有引起栓塞、恶性心律失常甚至心脏破裂的风险。

   治疗前的注意事项:在进行心肌梗塞介入治疗之前,医生和患者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以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性。

   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相关的病史:医生要询问患者是否存在血栓症、出血倾向、药物过敏等情况,以便评估手术的风险和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同时,医生还需要了解患者是否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等,提前采取必要的措施。

   进行相关的心血管影像学检查:冠状动脉造影可以直观地显示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和血流情况,为手术提供重要的参考,通过冠状动脉造影,医生可以评估病变的部位、程度和类型,并确定正确的介入治疗方案,如支架置入的位置和类型。

   治疗后的注意事项:心肌梗塞介入治疗是一种复杂而精确的手术,在手术后,患者需要特殊的护理和注意事项来确保手术的成功和患者的康复。

   密切观察患者的身体状况:手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不适和疼痛感,如胸闷、胸痛、恶心、呕吐等。如果出现这些症状,要及时向医生报告,以便及时进行处理和调整治疗方案。

   注意休息和避免过度劳累:心肌梗塞后即使行介入治疗,之后患者的身体仍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恢复和修复。在术后的几天内,患者需要保持充足的休息,并避免进行剧烈运动或重体力劳动,以免加重心脏负担和引发并发症。

   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心肌梗塞介入治疗后,患者需要控制体重、限制盐分的摄入、戒烟和限制饮酒等,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进展。此外,患者还应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面对疾病,避免情绪波动和压力过大,以促进康复和提高生活质量。

   结语  心肌梗塞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为确保心肌梗塞介入治疗效果与安全性,需对相关注意事项多加了解与掌握。

河北大学附属医院 张继伟同志:

您的科普作品《心肌梗塞介入治疗的注意事项有哪些》,已在《快乐老人报 健康科普版》发表并于2023年12月在官网转发刊载传播,查阅及下载网址:

《快乐老人报》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43-0024、邮发代号:41-178。

特发此证,以兹证明!


Copyright © 2010- 湖南快乐老人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湘ICP备10007000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30200021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湘B2-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