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凝结是一种复杂的生理过程,旨在控制出血并维持血管的完整性。如果血管受损,凝血过程会被激活,形成血栓并封闭伤口止血。当凝血过程出现异常时,高凝状态可能导致血栓形成,低凝状态可能引起异常出血,严重影响身体健康。为了监测凝血及出血的概率,凝血功能检查已成为一个重要的临床工具。
1.凝血功能检查
凝血功能检查通过测量特定的凝血参数来评估凝血过程的各个方面,可以进一步评估凝血系统的不同方面和相关凝血疾病的风险,用于临床监测血栓性疾病。凝血功能检查主要包括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等。
2.凝血功能检查的方法
血凝检测的主要方法有三种:凝固法、发色底物法和免疫比浊法。
凝固法是最常使用的血凝检测方法;发色底物法可进行精确的定量;免疫比浊法操作简便,准确性好,便于自动化。
3.凝血功能检查影响因素
常见的影响凝血四项(PT、APTT、TT、FIB)检测结果的分析前因素包括抗凝剂浓度、采血量、离心条件、标本存储时间和温度、标本溶血等。
(1)柠檬酸钠浓度的影响 用于凝血四项检测的标本为柠檬酸钠1∶9抗凝血浆,推荐使用3.2%浓度的柠檬酸钠1∶9抗凝管。
(2)采血量的影响 《WS/T 359-2011 血浆凝固实验血液标本的采集及处理指南》指出:血液与水合枸橼酸钠抗凝剂的体积比应为9∶1。引起采血量不准确的因素包括患者自身血管条件因素、使用软连接采血针的排管顺序不当、真空采血管产品质量、采血操作时提前拔针等。
(3)离心条件的影响 采集后标本须标本须采用“低速离心”方式,即3000r/min离心15min后分离血浆标本,并应立即检测。亦可用4000r/min离心5min来替代3000r/min离心15min制备乏血小板血浆,缩短标本处理时间,可更快地提供准确的凝血检验报告。
(4)储存温度和时间的影响 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推荐血液标本应在室温(20—25℃)保存条件下2h内完成检测,4℃保存4h内完成检测,若4h内未能完成检测,应将血浆标本置低温保存(-70℃—-20℃)。检测前将血浆于37℃下快速融化即可。
(5)溶血的影响 标本溶血可致PT和APTT时间缩短,TT时间延长,FIB含量降低,导致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异常。
4.常用的凝血功能检查临床意义
(1)PT: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状况,超过正常值3秒有临床意义。PT延长主要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减少及纤维蛋白原缺乏、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PT缩短主要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V增多、DIC早期、血栓性疾病、口服避孕药等;监测PT可作为临床口服抗凝药物的监护。
(2)APTT:是内源性凝血因子缺乏最可靠的筛选试验,超过正常值10秒有临床意义。延长主要见于血友病、DIC、肝病、大量输入库存血等;APTT缩短主要见于DIC、血栓前状态及血栓性疾病;APTT可作为肝素治疗的监护指标。
(3)TT: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转为纤维蛋白的时间,超过正常值3秒有临床意义。增高见于DIC纤溶亢进期,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血红蛋白血症,血中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增高;降低无临床意义。
(4)FIB: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增高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减低见于DIC消耗性低凝溶解期、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
(5)PT-INR: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是从凝血酶原时间(PT)和测定试剂的国际敏感指数(ISI)推算出来的。是患者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比的ISI计算而来。采用INR使不同实验室和不同试剂测定的PT具有可比性。
(6)D-D:是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中的一种片段,它是交联后纤维蛋白被纤溶酶降解的特异标志物之一,是确定体内有无血栓形成及继发性纤溶的指标。D-二聚体的含量变化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标志。
结语 医生通过检查凝血参数,可以了解患者的凝血状态、诊断凝血相关疾病,以确保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需要注意的是,凝血功能检查并不具有特异性,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解读凝血功能检查结果需要结合临床信息进行综合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