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老人报 > 健康科普

崴脚不要怕,早期处理很重要

发布时间:2023-12-21 阅读:550次 作者:安跃
单位及职务:泸州市中医医院

相信在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经历过崴脚这件事。无论是在行走过程中,还是在运动过程中,崴脚的情况均比较常见。那么,崴脚之后到底该怎么办呢?以下就对崴脚的一些知识作些介绍,希望能够对大家正确认识崴脚有所帮助。

崴脚是怎么发生的?

崴脚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事实上,崴脚不仅涉及到我们的脚,确切的来说是足踝部的损伤。

人体的脚踝十分灵活,然而在足踝内翻和外翻的过程中,踝关节由于结构特性可能无法正常地稳定发力,进而使得关节内出现软组织挤压,比较容易引起软骨损伤,其表现为踝关节周围的淤血、疼痛和肿胀等。在日常的步行、运动、跳跃时,均有可能发生崴脚的情况。尤其是女性穿着高跟鞋、上下楼梯时,崴脚的情况更是十分常见。

足踝部的解剖结构相对比较复杂,从骨性结构特征来看是由胫骨、距骨以及腓骨三块骨头所共同组成,类似于我们木工当中的榫卯结构。而维持我们人体踝关节运动稳定性的“筋”,在医学领域将其称作为踝关节内外侧副韧带。其中,外侧包含三根,内侧包含六根。相信很多人有这样的疑问,既然人体足踝部是榫卯结构,且由多个韧带所组成,那么为何还容易出现崴脚情况呢?这是因为,人体足踝部一方面需要具有类似于房屋结构的稳定性特征,另一方面还需要满足我们在日常活动中的灵活度要求,踝关节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距骨由于其形态较为特殊,所以是足踝部灵活性的重要基础。通过观察距骨的结构,可发现其呈现为前宽后窄的特征,所以当我们用脚向下蹬踩的时候,也就是做跖屈动作时,往往会将较窄的后跟置入踝穴内,这也使得该空间具有一定的未填满区域。其优势是踝关节能够进行更为灵活的多维度活动,而缺点是距骨在里面比较容易出现晃动,其稳定性较差,这也是导致我们比较容易出现崴脚的一个根本原因。

崴脚之后该怎么办?

大家都知道,崴脚之后最为常见的症状便是局部的疼痛和肿胀。因此,为了减轻崴脚之后的局部肿胀,在发生崴脚的当下应尽可能减少足踝活动,能不踩就不踩,能少踩便少踩。可以迅速保持坐立体位,将患足进行抬高,并高出心脏的位置,这有利于加快足踝局部的组织液回流,对于预防肿胀有一定帮助。

在崴脚后,是应该冷敷还是热敷呢?对这一问题,要切记在崴脚后的两天内一定要进行局部的冰敷。可以在家中自制冰袋,并在皮肤处放置一个薄厚适宜的毛巾,避免冰敷时皮肤冻伤。每次的冰敷时间约为10—15分钟,尽可能将脚脖子的一圈都彻底冰敷到,可每两小时可冰敷一次。

崴脚之后需要拍片吗?一般情况下建议拍片,这是因为崴脚后如果疼痛、肿胀情况比较严重,那么就要判断是否出现了骨折情况。在此基础上,才能根据诊断结果来制定治疗方案,具体是采用弹力绷带加压,或是采用支具石膏固定,这些都应听从专业医生的指导。一般情况下,轻度的拉伤或存在部分撕裂性损伤,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大约两到三周左右便能够逐步恢复至正常。

但是很不幸的是,有些人崴脚时受伤的暴力程度比较严重,或是崴脚前期未能妥善地处理,还有些患者自身的愈合能力相对较差,在崴脚之后可能产生踝关节剧烈、持续性的疼痛,并且还有些患者出现反复的扭伤,甚至转变为慢性踝关节不稳,那么,此时就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了。通过手术治疗,促使踝关节恢复稳定,改善踝关节的功能,避免发生踝关节退行性关节炎。

对于反复出现的崴脚,特别是已经发生了慢性踝关节不稳的情况,千万不要大意。如果持续进展至关节内软骨的重度磨损,即便是专业医生面对此情况也会皱眉头。

   对于足踝关节,并不能一味追求关节功能至上,也并非进行固定或进行手术治疗就万事大吉了。踝关节肌肉力量训练、本体感觉训练以及稳定性训练的联合开展,才能够逐步恢复到足踝受伤前的功能状态和运动水平。总而言之,对于崴脚要做到预防为先,如果不慎崴脚了也千万别怕,积极地做好早期处理和规范化治疗非常重要。

泸州市中医医院 安跃同志:

您的科普作品《崴脚不要怕,早期处理很重要》,已在《快乐老人报 健康科普版》发表并于2023年12月在官网转发刊载传播,查阅及下载网址:

《快乐老人报》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43-0024、邮发代号:41-178。

特发此证,以兹证明!


Copyright © 2010- 湖南快乐老人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湘ICP备10007000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30200021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湘B2-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