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是很常见的一种疾病,它与患者脑血管内血管或血管狭窄导致脑部缺血缺氧有关。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血管病的患者越多,脑梗塞的发病率也表现出上涨趋势,严重威胁人们的身心健康。相对而言,脑梗死的致残率和致死率是比较高的,如果不幸患上这种疾病,一定要及时接受相关治疗。为进一步保证治疗效果,采用有效的护理干预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主要介绍脑梗塞的护理知识点,方便大家对这一疾病有更深入的了解。
脑梗塞的护理目标
有效的护理措施对于脑梗塞患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不仅能够保证患者生命安全、预防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而且在相关措施干预下,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病情都会得到有效改善。具体来说,保证患者呼吸道畅通、维持生命体征、减少并发症、促进病情康复是基本护理目标。护理过程中,护士应践行相关内容,促进患者恢复。特别是对脑梗塞患者来说,应注重其肢体麻木、言语不清等后遗症情况,减轻其心理压力。
脑梗塞患者的护理干预
从长期临床情况来看,对脑梗塞患者的护理可大致分为卧床休息、合理饮食、康复训练、心理干预等方面。
卧床休息:保证休息质量是脑梗塞患者护理工作中较为重要的一项。患病过程中,患者可尽量保持侧卧位,避免俯卧或平躺,以此使颈动脉承受较小压迫,利于降低病变侧颅内压力。同时,护士需协助患者进行体位变换,避免出现压疮。此外,患者的口腔卫生也是要关注的,做好清洁工作,减少感染风险,减少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合理饮食:良好的饮食结构对于促进患者体质改善有积极作用。脑梗塞患者需要进行饮食控制,高胆固醇、高脂肪、高热量等类型的食物要少吃,避免病情加重。对此,专科护士需要了解患者基本情况,针对性进行饮食计划制定,并做好记录。受疾病影响,患者吞咽功能很有可能出现异常。为避免该情况出现,护士应指导患者进行相关训练。对于已经出现该症状的患者,应做好呛咳、误吸的预防及护理工作,必要情况下可留置胃管。
康复训练:脑梗塞患者大多存在肢体瘫痪、语言障碍等严重后遗症,导致生活质量下降,所以必须要重视康复训练的作用。现如今有很多种康复训练方式,包括物理治疗、针灸治疗、言语治疗等。具体选择哪种方式,需要结合患者病情来判断。
物理治疗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方式,就是通过超声波、红外线、磁场等使得患者局部血液循环、神经肌肉得到刺激而改善,可以促进肢体功能恢复。肌力训练、关节活动等也可以提升患者肌肉力量和协调性,有利于自理能力的提升。
针灸是一种传统中医干预方式,对脑梗塞有特殊干预效果。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达到对气血与脏腑功能的调节,促进肢体功能恢复,也在改善言语障碍方面有明显作用。
言语治疗则主要针对脑梗塞患者病后的言语障碍问题,通过系统性的训练和康复措施,提升患者的语言能力。口语表达方面,需要先对患者发音肌肉进行训练,从简单的张嘴、伸舌头、露牙齿、鼓腮等动作开始,然后进行专项训练,如舌部训练、唇部训练等,指导患者反复进行抿嘴、噘嘴等动作。其次,训练口型与声音,主要采用“示教、模仿”的方式,训练者先进行发音示范,指导患者观察口型,以此对错误发音进行纠正。阅读理解的训练主要包括阅读练习、语境理解等活动,目的在于帮助患者更加灵活地运用语言。康复训练过程中,护理人员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需要结合患者实际情况为其制定出最佳康复训练方案,并协助其完成训练。
心理指导:通过对脑梗塞病人进行心理指导,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大多有比较明显的情绪问题,比如焦虑、沮丧、自卑等。这些情绪对患者的治疗和恢复都是不利的。护理人员应该主动与患者交流,耐心倾听其诉求,分担其因疾病产生的困扰,帮助排解。同时,护理人员应该向患者传递正能量的信念,通过护理、安慰等方式帮助患者建立信心,让他们感到关怀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