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老人报 > 健康科普

脓毒症:ICU里的“隐形杀手”

发布时间:2025-05-15 阅读:52次 作者:邓静
单位及职务:广汉市人民医院

   56岁的张女士因为感冒发烧在家休息,起初只是咳嗽、咽痛,她以为是普通流感,自行服用了退烧药。三天后,她突然出现寒战、高热,意识模糊,被家人紧急送往医院,最终被诊断为脓毒症休克,住进ICU抢救了两周才脱离危险。这个看似普通的感染案例,揭开了ICU里的“隐形杀手”——脓毒症的神秘面纱。

   一、什么是脓毒症

   脓毒症并非特定疾病,而是身体对感染的极端反应引发的致命综合征。当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入侵时,免疫系统本应精准打击,但也可能释放大量炎症因子,形成“细胞因子风暴”,这种过度反应在攻击病原体的同时会破坏自身组织器官,如同免疫系统为灭敌点燃失控大火烧毁家园。其“隐形”特性更增加了危险性,由于早期症状与普通感冒、发烧相似,仅表现为发热、乏力、心率加快等,约60%患者初期都呈现普通感冒症状,易被忽视,等到出现血压下降、意识障碍等明显症状时,多器官功能已开始衰竭,治疗难度大幅增加。

   二、脓毒症为何致死率高

   为何脓毒症的致死率长期居高不下?这背后存在多重医学挑战。

   首先是免疫系统的“自毁式攻击”。当感染发生后,免疫细胞会释放细胞因子召唤援军,但脓毒症状态下,这种信号被无限放大,大量炎症因子涌入血液,导致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血液中的液体和蛋白质渗出到组织间隙,造成全身水肿和有效循环血量锐减,氧气和营养无法送达器官。

   其次是多器官功能衰竭的连锁反应。心脏为了代偿会加快跳动,却因血管扩张导致血压骤降;肺部受炎症影响,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造成患者呼吸困难;肾脏因灌注不足罢工,出现少尿或无尿;肝脏代谢功能衰竭导致毒素蓄积……这些器官损伤形成恶性循环,每延迟1小时治疗,死亡率就会增加7.6%。

   诊断困难是另一大瓶颈。目前临床常用的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在感染早期往往变化不明显,而精准的细菌培养需要3—5天时间,等结果出来时可能已错过最佳治疗窗口。虽然近年来生物标志物检测和人工智能预警系统开始应用,但基层医院的诊断条件依然有限。

   抗生素耐药问题更让治疗雪上加霜。脓毒症患者需要立即使用广谱抗生素“覆盖”可能的病原体,但长期滥用抗生素导致的耐药菌感染,让医生陷入无药可用的困境。数据显示,耐药菌引起的脓毒症死亡率比普通脓毒症高出28%,且治疗费用增加3倍以上。

   另外,从人群分布来看,高危群体的脆弱性加剧了死亡风险。65岁以上的老年人、婴幼儿、糖尿病患者、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以及有慢性心肺疾病、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一旦发生感染,发展为脓毒症的概率是健康人的5—8倍。这部分人群免疫功能本就薄弱,感染后炎症调控能力差,器官代偿功能不足,更难承受脓毒症的打击。

   三、脓毒症如何治疗

   现代医学并非束手无策。脓毒症治疗遵循“黄金1小时”原则:立即启动液体复苏,在1小时内输入30mL/kg的晶体液;尽早使用广谱抗生素,48—72小时后根据细菌培养结果调整为针对性窄谱抗生素;必要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配合呼吸机、血液净化等器官支持技术。

   预防远比治疗更重要。日常生活中,及时处理皮肤伤口、积极治疗糖尿病等基础病、接种流感和肺炎疫苗,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当出现体温超过38.5℃或低于36℃、心率>90次/分钟、呼吸急促、意识改变这“脓毒症预警四征”时,需立即就医。还需要警惕“发热+寒战+皮肤瘀斑”三联征,黄金救治窗仅48小时。

   结语  全球每年超5000万人罹患脓毒症,1100万人因此死亡,相当于每2.8秒就有1人离世;在中国,脓毒症是ICU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死亡率高达35%—50%。但是,公众认知率不足10%,多数人不知普通感染可能演变为致命危机。这个“隐形杀手”的本质是人体防御系统失控,这意味着免疫系统既是健康盾牌,也可能成为伤人利刃。尽管医学对免疫调控和快速诊断的探索将有望打破其高致死率魔咒,但当下提升公众对感染风险的警惕性,才是对抗这一“隐形杀手”的第一道防线。

广汉市人民医院 邓静同志:

您的科普作品《脓毒症:ICU里的“隐形杀手”》,已在《快乐老人报 健康科普版》发表并于2025年05月在官网转发刊载传播,查阅及下载网址:

《快乐老人报》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43-0024、邮发代号:41-178。

特发此证,以兹证明!


Copyright © 2010- 湖南快乐老人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湘ICP备10007000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30200021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湘B2-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