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老人报 > 健康科普

沉默的“骨骼杀手”,你中招了吗

发布时间:2025-05-15 阅读:63次 作者:王志刚
单位及职务:涉县中医院

   弯腰捡东西时突然腰背剧痛,咳嗽两声竟导致肋骨骨折,身高逐年“缩水”甚至驼背……这些看似意外的场景,实则可能是骨质疏松在作祟。作为全球范围内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隐形杀手,骨质疏松症因早期症状隐匿,常被称为“寂静的流行病”。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高达36%,但仅有1/5的患者得到规范治疗。

   一、骨骼的隐形危机:从强壮到脆弱

   骨骼并非一成不变的“混凝土结构”,而是由骨细胞、矿物质和胶原蛋白构成的动态组织。健康骨骼中,成骨细胞(建造骨骼)与破骨细胞(分解骨骼)维持动态平衡。而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骼如同被白蚁蛀空的木梁,骨密度显著降低,骨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即使轻微外力(如跌倒、打喷嚏)也可能引发骨折。

   骨质疏松的典型症状如下。

   疼痛  腰背部或全身骨骼持续性钝痛,活动后加重,休息时缓解。

   身高缩短与驼背  椎体压缩性骨折导致脊柱变形,身高可缩短3—6厘米,严重者形成“龟背”。

   脆性骨折  髋部、腕部、脊柱等部位骨折风险激增,其中髋部骨折后1年内死亡率高达20%。

   呼吸功能下降  胸廓变形压迫心肺,引发胸闷、气短,甚至肺部感染。

   牙齿松动  颌骨骨量减少导致牙齿支持结构弱化。

   二、谁在“偷走”你的骨量?

   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其发病与多重因素相关。

   1.不可控因素

   年龄:30岁后骨量开始流失,女性绝经后5—10年内骨量丢失速度达每年1%—5%。

   性别:女性患病率是男性的3倍,尤其绝经后雌激素水平骤降,破骨细胞活性增强。

   遗传:家族中有骨质疏松性骨折史者,患病风险增加2—3倍。

   2.可控因素

   生活方式:长期吸烟、酗酒、咖啡因摄入过量会抑制钙吸收;缺乏运动导致肌肉萎缩,骨骼应力刺激减少。

   营养失衡:钙摄入不足(成人每日需1000—1200毫克)、维生素D缺乏(影响钙吸收)是常见诱因。

   药物影响: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抗癫痫药、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会干扰骨代谢。

   疾病关联: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可加速骨量丢失。

   案例警示:一位58岁女性坚持补钙12年,仍因未接受抗骨吸收治疗发展为骨质疏松。这揭示了单纯补钙的局限性——绝经后女性需联合雌激素替代疗法或双膦酸盐类药物,才能有效抑制骨质流失。

   三、科学防治:从“骨”开始,守护健康

   骨质疏松症的防治需贯穿全生命周期,遵循“三级预防”策略。

   1.一级预防(青少年期)

   营养储备:每日摄入300毫升牛奶、500克深绿色蔬菜,补充维生素D(每日400—800 IU)。

   运动强化:每周3—5次负重运动(如快走、跳绳)和抗阻训练(如举哑铃),刺激骨形成。

   生活方式:避免吸烟、酗酒,每日晒太阳15—30分钟。

   2.二级预防(中老年期)

   定期筛查:40岁以上人群每2年检测骨密度(DXA检查),绝经后女性每年检测。

   药物干预:骨量减少者(T值-2.5至-1.0)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双膦酸盐、降钙素等药物。

   防跌倒:家中安装扶手、防滑地砖,避免使用镇静类药物。

   3.三级预防(已患病者)

   急性期治疗:骨折患者需手术固定(如椎体成形术)并联合抗骨质疏松药物。

   康复管理:通过物理治疗恢复肌肉力量,使用助行器减少再次骨折风险。

   长期监测:每6—12个月复查骨密度,调整治疗方案。

   四、破除误区:科学认知是关键

   误区1:“补钙就能治骨质疏松”

   真相:补钙是基础,但需联合维生素D、抗骨吸收药物(如阿仑膦酸钠)或促骨形成药物(如特立帕肽)。

   误区2:“只有老年人才会得骨质疏松”

   真相:特发性骨质疏松可发生于青少年,而30岁后骨量已开始缓慢流失。

   误区3:“骨密度正常就不会骨折”

   真相:骨密度仅反映70%的骨折风险,肌肉力量、平衡能力同样重要。

   结语  骨骼健康是人生长跑的“隐形支柱”。从今天起,关注每一杯牛奶的钙质、每一次日光的馈赠、每一组运动的坚持,若已出现腰背疼痛、身高缩短等症状,请及时就医——早发现、早干预,才能将骨折风险降至最低。

涉县中医院 王志刚同志:

您的科普作品《沉默的“骨骼杀手”,你中招了吗》,已在《快乐老人报 健康科普版》发表并于2025年05月在官网转发刊载传播,查阅及下载网址:

《快乐老人报》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43-0024、邮发代号:41-178。

特发此证,以兹证明!


Copyright © 2010- 湖南快乐老人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湘ICP备10007000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30200021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湘B2-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