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疗在杀灭癌细胞的同时,可能对皮肤造成损伤,出现发红、脱皮等症状,带来灼烧感、刺痛感,还可能因感染影响治疗。数据显示,头颈部、胸腹部等部位接受放疗的患者,皮肤损伤发生率超过60%,且中度以上的损伤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科学护理可以降低40%左右的损伤程度,以下是三步关键护理措施。
第一步:科学清洁,筑牢防护屏障
放疗区域皮肤因射线变得脆弱,角质层防御功能下降,科学的清洁方式很关键。
清洁水温要控制在37℃左右,可用手腕内侧试温。水温过热会破坏油脂保护层,加剧干燥敏感;水温过冷可能影响血液循环和自我修复。选用经皮肤科认证的医用无皂基沐浴露,其pH值接近皮肤弱酸环境,可以减少刺激。避免用含香精、酒精、防腐剂等的产品,以免引发过敏,加重不适。
清洁动作要轻柔,用柔软的医用纱布或纯棉毛巾轻轻蘸洗,别用力搓揉,尤其是颈部、腋窝等褶皱部位,搓揉易致表皮破损,增加感染风险。清洁频率一般每天一次即可,过度清洁会洗去天然保护油脂,让皮肤失去屏障。
清洁后,需用干净柔软的毛巾以轻压方式吸干水分,切不可来回摩擦。此时放疗区域皮肤处于高度敏感的应激状态,摩擦易破坏表皮完整性,导致表皮与真皮层分离,进而形成小水疱。
第二步:精准修复,促进皮肤再生
做好清洁后,精准的修复养护能为皮肤细胞提供再生能量,加速愈合。
选择修复产品要遵循“成分极简、功效明确”的原则,含医用级透明质酸、神经酰胺、维生素E等成分的医用护肤品是首选。使用时取适量,用无名指指腹画圈涂抹在放疗区域,按摩时间不超30秒,每天可涂3次,保持皮肤滋润。
避免在放疗区域用化妆品、美白类护肤品,其含有的重金属、色素等会加重皮肤代谢负担。穿着选经过脱敏处理的宽松棉质衣物,领口、袖口无松紧设计,减少摩擦。化纤、羊毛等材质会产生静电,刺激皮肤,加重瘙痒,要避免穿着。
同时,需格外注重放疗区域皮肤的干湿平衡,过度干燥会加剧脱皮,潮湿闷热则易引发感染。夏季出汗较多时,建议每2小时用无菌纱布以按压方式吸干汗液,避免反复擦拭刺激皮肤;冬季干燥时,可在修复产品完全吸收后,薄涂一层医用凡士林,借助其封闭性形成保护膜,减少表皮水分流失。
第三步:密切观察,及时应对异常情况
即使做好清洁和修复,也要密切观察皮肤变化,及时发现异常。
皮肤出现淡红色斑块、轻微瘙痒,属Ⅰ度放射性损伤,可继续按上述方法护理,同时用4℃左右冷毛巾湿敷10分钟缓解,切记别搔抓,以防破口感染导致放疗中断。若瘙痒影响睡眠,可在医生指导下用抗组胺类药膏,每天涂抹不超过2次。
皮肤出现片状脱皮,不要用手撕扯,以免暴露新鲜创面。正确做法是用无菌纱布蘸0.9%生理盐水轻轻湿敷,每次15分钟,每天2次,让皮肤自然脱落。若脱皮区有淡黄色渗液,是Ⅱ度损伤,可在医生指导下用含银离子的抗菌敷料,消炎并促进肉芽组织生长。
皮肤出现紫红色肿胀、直径超1cm水疱、浅表溃疡或少量出血,属Ⅲ度损伤,要立即停止自行护理,2小时内就医。医生会采取局部清创、涂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高压氧治疗等措施,必要时调整放疗方案。及时处理 Ⅲ 度损伤,约14天可以愈合,否则可能延长至1个月以上。
此外,放疗期间要注意全身调理,饮食增加富含蛋白质(如鸡蛋、深海鱼)、锌元素(如牡蛎、南瓜子)、维生素C(如猕猴桃、西蓝花)的食物,为皮肤修复提供原料。保持每天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降低皮肤修复能力。
结语 放疗后的皮肤护理绝非一时之功,而是一场需要耐心与细心的持久战。坚持做好清洁防护、精准修复与异常应对这三步关键护理,能有效将放射性皮肤损伤控制在轻度范围,大幅减轻患者的灼痛与瘙痒之苦,为顺利完成抗癌治疗筑牢防线。时刻关注皮肤的每一处细微变化,用科学护理为癌症治疗保驾护航,方能让患者在与病魔的抗争中更添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