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室里,时间以秒为单位流逝。一位昏迷患者一被推入抢救室,护士的双手就已开始快速动作:检查瞳孔、触摸脉搏、连接监护仪……在这场与死神的赛跑中,护士不仅是医生的“眼睛”和“双手”,更是患者生命的“第一道防线”。昏迷的背后可能隐藏着低血糖、脑卒中、中毒等“隐形杀手”,而护士的精准判断与快速干预,往往能决定患者的生死。
第一步:快速评估生命体征,锁定“危急信号”
昏迷患者的首要威胁是呼吸循环衰竭。护士需在30秒内完成以下操作。
1.判断意识状态:轻拍患者双肩并大声呼喊,观察是否有反应。若完全无应答,立即进入抢救流程。
2.检查呼吸与脉搏:将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观察胸廓起伏,触摸颈动脉搏动。若呼吸微弱或停止,需立即开放气道,准备心肺复苏;若脉搏细速,需警惕休克或严重心律失常。
3.监测血压与血氧:连接监护仪后,护士需快速识别异常数据。例如,血压骤降(如收缩压<90mmHg)可能提示大出血或感染性休克;血氧饱和度<90%则需排查肺栓塞或严重肺炎。
第二步:系统查体,寻找“隐藏线索”
在稳定生命体征的同时,护士需通过查体发现病因线索,重点排查以下“高危区域”。
1.头部:观察是否有外伤、瞳孔变化。若一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可能为脑出血或脑疝;双侧瞳孔缩小如针尖样,需警惕有机磷中毒或脑干梗死。
2.颈部:触摸颈动脉搏动是否对称,排除主动脉夹层;检查气管是否偏移,若偏向一侧,可能提示张力性气胸。
3.胸部:听诊呼吸音是否对称,若一侧呼吸音消失,需立即行床旁胸片排查气胸;若闻及湿啰音,可能为肺水肿或吸入性肺炎。
4.腹部:轻压腹部,若存在板状腹(腹肌紧张如木板),需警惕消化道穿孔;若触及包块或波动感,可能为腹腔内出血。
5.皮肤黏膜:观察颜色与湿度。苍白伴大汗提示休克;樱桃红色皮肤可能为一氧化碳中毒;黄疸则需排查肝性脑病。
第三步:结合病史与辅助检查,锁定“真凶”
昏迷的病因复杂,护士需通过快速询问家属或目击者,获取关键信息。
用药史:是否服用安眠药、降糖药或抗抑郁药?
既往病史:是否有糖尿病、癫痫、脑血管病?
中毒暴露史:是否接触农药、酒精或毒品?
外伤史:是否跌倒、撞击头部?
同时,护士需协调紧急以下检查。
指尖血糖检测:1分钟内排除低血糖(血糖<2.8mmol/L)。
血气分析:10分钟出结果,识别酸中毒(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
毒物筛查:若怀疑中毒,需留取尿液、呕吐物送检。
头颅CT:20分钟内完成,排查脑出血、脑梗死或脑肿瘤。
第四步:紧急处理,为生命争取时间
在等待医生确诊的过程中,护士需根据初步判断实施“保护性干预”。
1.低血糖:静脉推注葡萄糖,同时持续监测血糖。
2.脑卒中:保持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避免呕吐物误吸;若怀疑脑出血,需控制血压(收缩压<180mmHg)。
3.中毒:清除毒物(如催吐、洗胃),给予特效解毒剂(如纳洛酮用于阿片类药物中毒)。
4.休克:快速补液,建立多条静脉通道,必要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可以看出,昏迷患者的抢救,是一场与时间的博弈,也是对护士专业能力的终极考验。从生命体征的秒级评估,到查体中的“蛛丝马迹”,再到紧急处理的分秒必争,护士用专业与冷静筑起生命的防线。他们或许不穿白大褂,但每一次精准的操作都在传递着希望:在急诊室,没有放弃,只有全力以赴。
特别提醒
若发现身边人突然昏迷,请立即拨打120,并记录以下信息供医护人员参考。
患者昏迷前的活动(如进食、用药、外伤);
是否有慢性病史(如糖尿病、高血压);
昏迷持续的时间;
是否伴随呕吐、抽搐、大小便失禁等症状。
这些细节,可能成为拯救生命的关键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