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功能性肠道病状,以腹痛、排便异常为主要表现。我国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率约为1.4%—11.5%,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病,女性患病率更高。肠易激综合征具有病程长、易反复发作的特点,临床建议做好肠易激综合征的日常护理,以缓解病情,改善预后。
一、饮食护理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日常饮食需注重营养均衡,合理配比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脂肪比例不宜太高,较多肉食可能导致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出现痉挛疼痛、腹泻等不适症状。患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日常饮食保证足够蔬菜,增加食物纤维摄入量,如全谷物、水果、蔬菜,可改善肠道蠕动功能。
注重一日三餐的规律性,坚持少量多餐的基本原则,避免一次大量进食,以减轻胃肠道负担。进食时细嚼慢咽,给肠道足够多的时间去消化吸收。平时忌食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油炸食物、辣椒、花椒等,避免刺激胃肠道而加重病情。减少乳制品的摄入,部分患者对乳糖并不耐受,容易出现腹泻、腹胀。每日至少饮水1.5—2升,帮助消化和排便。
二、心理护理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需注重心理情绪状态调节,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状态下,可引起胃肠道功能紊乱,加重肠易激综合征症状。因此,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日常需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焦虑、抑郁、精神紧张等情绪波动,可通过运动、阅读、听音乐、冥想、放松训练等方式减轻身心压力,调节情绪状态,保持积极乐观心态。日常可以培养兴趣爱好,如种花、养鱼,丰富业余生活。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应该多与家人、朋友沟通交流,多参加社交活动,保持积极心态,避免负性情绪,这样有助于心理健康,从而减轻病情。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予以心理疏导或者药物干预,改善情绪状态,有助于减轻肠易激综合征病情。
三、生活护理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和质量,每日早睡早起,避免熬夜劳累。同时,注重劳逸结合,不过度劳累。
对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戒烟限酒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尼古丁和酒精都会刺激胃肠道,加重病情。
日常生活中注意腹部保暖,避免受凉,尤其是寒冷季节或天气变化时,及时添加衣服,防止因腹部着凉导致肠道不适症状,导致肠易激综合征病情加重。建议经常按摩腹部,以肚脐为中心,朝着顺时针方向,轻柔按摩腹部,每次10—15分钟,以促进肠道蠕动,减轻腹部不适症状。
四、运动护理
适当运动可促进肠道蠕动,增强肠道血液循环,减轻不适症状,缓解肠易激综合征病情。建议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每周进行3—4次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骑自行车、快走、游泳、散步、慢跑、瑜伽等,有助于改善肠道蠕动功能,降低机体应激水平。需注意,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控制运动时间及强度。
五、用药护理
对于不同类型的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用药也有所不同,比如,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一般需应用止泻药,如洛哌丁胺(减慢肠道蠕动,减少腹泻次数)、蒙脱石散(吸附肠道中的毒素及多余水分,减轻腹泻症状);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宜选择缓泻剂治疗,如聚乙二醇(增加粪便含水量,促进粪便排出);调节肠道菌群药物也是不错的选择,如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可补充有益菌,改善肠道的微生态环境,增强肠道免疫功能及蠕动功能,便秘型、腹泻型患者均适用。需要注意,患者需遵医嘱合理规范用药,按时按量服药,不擅自停药,不随意增减用药量,避免服用可能刺激胃肠道的药物,如抗生素等。用药期间需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出现副作用时及时咨询专科医生,避免加重病情。
六、病情护理
注意观察大便的性状、颜色、量和排便习惯的变化,记录腹痛的情况,如性质、部位、持续时间等。警惕器质病变,若出现便血、腹痛、腹泻、体重明显减轻、贫血等,伴有发热、黑便等症状,需及时排除器质性疾病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