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老人报 > 健康科普

提前察觉食管早癌的“蛛丝马迹”

发布时间:2025-05-12 阅读:101次 作者:谢龙
单位及职务:成都市新津区人民医院

   食管癌是上消化道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严重危害身体健康,但多数患者早期症状并不明显,不利于早期发现和诊断。但是,如果能够对食管癌的预警信号保持警觉,能够在食管早癌发生时提前察觉,可为后续治疗争取更多时间,降低疾病危害。

   1.食管早癌的“蛛丝马迹”

   食管早癌是指局限于食管黏膜层或黏膜下浅层的早期恶性肿瘤,早期发现的治愈率可超过90%。但其具有症状隐匿的特点,需要从蛛丝马迹中早期识别。

   食管早癌早期并无明显症状,无吞咽困难,但一般会表现出“三感一痛”,“三感”即咽下食物哽噎感、食物通过停滞感、食管内异物感,“一痛”即胸骨后、剑突下疼痛。

   (1)咽下食物哽噎感。通常是在吃干硬、不易咀嚼的食物时出现,往往不需要治疗便可自行消失,所以很容易被人们忽略,但隔数日或者数月后会再度出现。出现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与食管癌引起的食管狭窄有关,也可能是肿瘤刺激食管引起的。

   (2)食物通过停滞感。咽下食物时,感觉食管口变小、紧缩,食物下行比较缓慢,且伴有停留的感觉,有的时候可能伴随一些其他不适,如喉咙疼痛或不适。

   (3)食管内异物感。就好比是感觉到食管壁有米粒或者蔬菜碎片似的东西贴附,吞咽不下去,但又不痛,异物感的部位通常与食管癌的位置有关系,下段食管癌的异物感比较明显。异物感的程度轻重不一,有时轻有时重,也可能是间隙出现。

   (4)胸骨后、剑突下疼痛。咽下食物时,表现出胸骨后或剑突下痛,其性质多表现为烧灼样、针刺样或者牵拉样,咽下粗糙、灼热或者刺激性食物时症状更为明显。初期多表现为间歇性,随着病情发展,癌肿侵袭附近组织或者有穿透时,可表现为剧烈而持续的疼痛。

   2.食管癌的高危人群

   (1)长期喜欢吃烫食的人群,一般指>65℃。

   (2)长期进食腌制食品,每天摄入量>50g。

   (3)患有慢性食道疾病的人群,如胃食管反流病、食道瘢痕狭窄或贲门失弛缓症等。

   (4)食管癌家族史,直系亲属患病风险翻倍。

   (5)长期吸烟、饮酒的人群。

   (6)50—70岁的中老年人。

   3.食管早癌的治疗办法

   对于食管早癌,一般而言,内镜下治疗可达到治愈效果,其中,常见的内镜下术式包括以下几种。

   (1)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借助内镜,切除早期癌变的黏膜组织,适合病变较表浅、直径小的食管早癌。

   (2)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SD),类似于EMR,但可整块切除较大的早期食管癌病变,针对EMR难以切除或者是无法一次性完整切除的病变,建议选择ESD。

   (3)射频消融术(RFA),通过射频电流,消除病变,属于内镜微创疗法,内镜下非切除性治疗,由于病灶过长、近环周等原因难以整块切除或患者不耐受内镜切除术时,可考虑射频消融术治疗。

   (4)其他内镜非切除治疗技术,如光动力治疗、氩离子热凝固术等。

   4.日常生活预防食管癌

   (1)戒烟限酒。吸烟、过量饮酒都是食管癌的诱因,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直接损伤食道黏膜,长期饮酒会持续损伤食道黏膜,二者长期共同作用下,食管癌变风险显著升高。因此,建议吸烟饮酒者限制饮酒量,严格戒烟。

   (2)调整饮食。避免摄入过热的食物,建议食物温度控制40℃左右,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尽量不吃腌制、烟熏等含有亚硝酸盐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补充机体所需维生素及矿物质,有助于预防食管癌。

   (3)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从中医角度分析,食管癌的发生及发展可能与长期气滞、血瘀、痰湿阻滞等因素有关,中医强调“治未病”,建议调整生活习惯,预防疾病。例如注意口腔卫生,降低口腔感染风险;保持心情舒畅,放松身心,减轻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早睡早起,避免熬夜,保证足够睡眠;适当运动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4)定期体检。定期体检是疾病筛查的有效方法,有助于早期识别发现食管癌,尤其是高风险人群需提高警惕,定期筛查。

成都市新津区人民医院 谢龙同志:

您的科普作品《提前察觉食管早癌的“蛛丝马迹”》,已在《快乐老人报 健康科普版》发表并于2025年05月在官网转发刊载传播,查阅及下载网址:

《快乐老人报》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43-0024、邮发代号:41-178。

特发此证,以兹证明!


Copyright © 2010- 湖南快乐老人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湘ICP备10007000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30200021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湘B2-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