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老人报 > 健康科普

从卧床到站立:脑梗康复期护理全攻略

发布时间:2025-05-08 阅读:35次 作者:毛淑艳
单位及职务:盐山县盐山镇卫生院

   脑梗(脑梗死)患者康复期是功能恢复的黄金阶段,科学的护理能显著降低后遗症风险,帮助患者逐步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本文结合临床案例与权威指南,梳理出从卧床到站立的关键护理步骤,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可操作的康复路径。

   一、急性期:稳定病情,预防并发症

   核心目标:稳定生命体征,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操作要点:

   1.体位管理。急性期需将患者置于仰卧位或侧卧位,每2小时翻身一次,避免压疮。例如,桥脑梗死患者张某在住院期间,通过定时翻身和气垫床使用,成功避免了皮肤破损。

   2.关节活动。由护理人员协助进行被动运动,如屈伸肘、膝关节,每日2—4次,每次5—30分钟,防止关节挛缩。

   3.呼吸道护理。鼓励患者深呼吸、咳嗽,必要时使用吸痰器清除分泌物,降低坠积性肺炎风险。

   二、早期康复:激活肌肉,重建功能

   核心目标:床上功能训练,逐步恢复肌肉力量,为坐起、站立做准备。

   操作要点:

   1.上肢训练。用小球练习手指屈伸、抓握,或尝试擦脸、梳头等动作。

   2.下肢训练。平躺时抬腿至30度,保持5秒后缓慢放下,重复10次/组,每日3组。

   3.坐位平衡训练。背部垫被褥,逐步增加坐起时间,从30秒延长至5分钟。待患者能稳定坐立后,练习床边垂腿,增强下肢肌肉力量。

   三、中期康复:关键过渡环节

   核心目标:床边坐位适应性训练,强化身体机能,为站立训练做好更充分准备。

   操作要点:让患者坐在床边,双脚自然下垂,保持5—10分钟,每日进行3—4次。在此过程中,护理人员可在旁保护,观察患者有无头晕、心慌等不适。通过此训练,能进一步增强患者下肢的血液循环和肌肉耐力,同时适应身体重心的变化,为后续站立训练奠定基础。

   四、中期康复:站立训练,平衡控制

   核心目标:建立站立平衡,预防跌倒。

   操作要点:

   1.辅助站立。由两人搀扶患者站立,双脚与肩同宽,保持5秒后坐下,重复5次/组,每日2组。待患者适应后,改用助行器或扶墙站立。

   2.重心转移训练。站立时缓慢将重心从左脚移至右脚,感受身体平衡变化。

   3.跨步训练。在助行器辅助下,尝试迈小步(约10厘米),保持双脚交替落地。

   五、后期康复:步行训练,生活重建

   核心目标:实现独立行走,回归日常生活。

   操作要点:

   1.独立行走。从室内短距离行走开始(如5米),逐步增加距离和速度。行走时注意抬头挺胸,避免低头看脚。

   2.上下楼梯训练。遵循“健侧腿先上,患侧腿先下”原则,使用扶手或拐杖辅助。患者张某在康复第6天开始爬楼锻炼,25秒内可完成15个台阶,标志着运动功能显著恢复。

   六、全程支持:多维度护理助力康复

   1.心理护理:打破“情绪枷锁”

   脑梗患者常因功能丧失陷入焦虑、抑郁,甚至拒绝康复训练。家属需以“共情+鼓励”模式介入。

   倾听与理解:每天留出15分钟“无干扰对话时间”,让患者表达情绪,避免说教式安慰。

   设定小目标:将康复目标拆解为可完成的阶段性任务(如“今天尝试坐起1分钟”),每完成一项给予具体表扬(如“您刚才坐得很稳,比昨天进步了!”)。

   引入社交支持:鼓励患者参加病友互助小组,或通过视频与亲友交流,减少孤独感。

   2.营养管理:吃出“康复力”

   合理饮食是肌肉修复和神经功能恢复的基础。

   蛋白质摄入:每日1.2—1.5克/公斤体重,优先选择鱼类、豆类、蛋类等优质蛋白。例如,将清蒸鱼替代红烧肉,既能控制脂肪摄入,又能补充ω-3脂肪酸,促进神经修复。

   膳食纤维:增加蔬菜、全谷物比例,预防便秘(脑梗患者常因活动减少导致肠道蠕动减缓)。

   吞咽困难患者:采用“糊状饮食”(如米糊、蔬菜泥),进食时保持坐直,小口慢咽,避免呛咳。

   脑梗康复是一场“持久战”,患者及家属需以耐心和信心为武器,遵循“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原则,逐步实现从卧床到站立的跨越。正如康复专家所言:“每0.1分的进步,都是生命的重新刻度。”

盐山县盐山镇卫生院 毛淑艳同志:

您的科普作品《从卧床到站立:脑梗康复期护理全攻略》,已在《快乐老人报 健康科普版》发表并于2025年05月在官网转发刊载传播,查阅及下载网址:

《快乐老人报》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43-0024、邮发代号:41-178。

特发此证,以兹证明!


Copyright © 2010- 湖南快乐老人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湘ICP备10007000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30200021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湘B2-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