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老人报 > 健康科普

远离胃胀、腹泻的中医小妙招

发布时间:2025-05-08 阅读:45次 作者:周银
单位及职务:都江堰市人民医院

   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饮食不规律、压力大,脾胃功能紊乱成了常见的健康困扰,尤其胃胀、腹泻频频出现,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脾胃是人体气血生化的源头,是维护整体健康的关键。通过调整作息、饮食配伍、穴位按摩等简便实用的方法,可以有效改善脾胃虚弱的症状,缓解不适。文章将介绍中医视角下的调理策略,帮助读者从日常小细节入手,重建脾胃健康,远离反复发作的肠胃问题。

   1.脾胃虚弱的中医识别与常见症状解析

   在中医理论中,脾胃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维系着消化、吸收与运化功能。一旦脾胃失调,人体各项生理活动就会受到影响。中医将脾主运化、胃主受纳的特性,二者协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当脾胃功能虚弱时,就会出现食欲缺乏、腹胀、嗳气、便溏等症状,严重者还会出现体倦乏力、面色萎黄等全身表现。因此,识别脾胃功能状态,是调理健康的关键起点。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来判断脾胃状况。如舌苔白腻、舌质淡胖、脉象缓弱,常提示脾胃虚弱。具体症状方面,胃胀通常表现为餐后腹部胀满、不适或嗳气频繁,是由于脾虚导致食物运化不畅、气机升降失调。腹泻则常与脾阳不足有关,表现为清稀便频、完谷不化,有时伴随腹鸣、怕冷。对于儿童、老年人或长期饮食不节、劳倦内伤者尤为常见,这类人群的脾胃功能本就偏弱,容易在季节变化或情绪波动时出现症状加重。

   脾胃虚弱不仅仅是消化问题,更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例如免疫力下降、营养吸收障碍等。因此,早期识别脾胃虚证的信号,有助于及时干预与调理。日常生活中若频繁出现饭后胀气、大便不成形、容易疲倦等现象,建议从饮食、作息等方面入手调节。理解这些症状的根源,有助于我们更科学地采用中医手段加以改善,为后续调理方案提供明确方向。

   2.调理脾胃的中医妙招:食疗、起居与简易按摩法

   调理脾胃,重在日常的积累与坚持。中医强调“药补不如食补”,在饮食方面,选择具有健脾益胃作用的食材是基础。例如山药、莲子、扁豆、薏苡仁、红枣等,性质平和,既能补益脾气,又不会加重肠胃负担。制作方式应以蒸、煮、炖为主,避免生冷、油腻、辛辣之物。规律进食同样重要,一日三餐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早晨宜吃温热易消化的食物,中午为主餐,晚上则应清淡,减轻胃肠夜间负担。

   起居方面,良好的生活习惯对脾胃功能的恢复至关重要。中医讲“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环境湿重或熬夜劳累都容易损伤脾胃。因此应注意保暖,避免受寒湿侵袭,尤其是腹部部位;适度锻炼如太极、散步、八段锦等,能够帮助气血运行,促进脾胃功能。同时,保持充足睡眠,避免长期过度劳累或情绪紧张,有助于维持体内脏腑功能的平衡。节奏适中的生活方式,不仅能防止脾胃进一步虚弱,还能逐步恢复其正常运作。

   在调理过程中,中医常用的简易按摩法也值得推广。腹部顺时针按摩有助于促进肠胃蠕动,缓解胀气与腹泻。此外,常按足三里穴(位于膝盖下方约四横指处)、中脘穴(肚脐上方四寸)、脾俞穴(背部第十一胸椎旁开1.5寸)等穴位,能够增强脾胃之气,提升消化吸收能力。按摩时以轻柔为主,每次按压1—3分钟,每日1—2次,持之以恒可见明显改善。通过这些食疗、起居与按摩的中医方法,日常生活中就能有效调理脾胃,减少胃胀、腹泻的困扰,提升整体健康水平。

   结语  脾胃为后天之本,是维护身体健康的根基。当胃胀、腹泻频繁出现时,不妨从中医角度寻找调理之道。通过辨识脾胃虚弱的常见信号,配合合理的食疗搭配、规律的作息以及简易实用的按摩方法,能够有效改善脾胃功能,增强体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调整,积累起来就是强健脾胃的关键力量。只要坚持科学、温和的调理方式,便能远离消化系统的困扰,让身体回归轻松与舒适的状态。

都江堰市人民医院 周银同志:

您的科普作品《远离胃胀、腹泻的中医小妙招》,已在《快乐老人报 健康科普版》发表并于2025年05月在官网转发刊载传播,查阅及下载网址:

《快乐老人报》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43-0024、邮发代号:41-178。

特发此证,以兹证明!


Copyright © 2010- 湖南快乐老人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湘ICP备10007000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30200021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湘B2-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