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老人报 > 健康科普

糖尿病综合管理三要素:饮食、运动和药物

发布时间:2025-05-08 阅读:31次 作者:周丽琼
单位及职务:灵山县人民医院

   数据显示,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已达11.9%,患者人数超1.4亿。这种以血糖持续升高为特征的疾病,若长期控制不佳,会引发肾病、视网膜病变、心血管疾病等多种并发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然而,糖尿病并非无法掌控,通过饮食调控筑牢基础、运动干预激活机能、药物治疗精准控糖,三者协同形成的综合管理体系,能帮助患者实现血糖的长期稳定,像健康人一样享受生活。

   一、饮食管理

   饮食是糖尿病管理的“第一道防线”,核心是总量控制、结构合理,而非单纯控糖。

   碳水化合物每日摄入占总热量50%—60%,优先选糙米、燕麦等低升糖指数食物,同等重量下糙米餐后2小时血糖峰值比白米低30%左右,可减少血糖骤升;优质蛋白(鸡蛋、鱼类、豆制品)每日每公斤体重摄入0.8—1.2克,可提供饱腹感、维持肌肉量,过量会增加肾脏负担;脂肪选橄榄油、坚果等不饱和脂肪酸,每日占比不超过总热量30%,避免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饱和及反式脂肪以防加重胰岛素抵抗;饮食细节也需注意,少食多餐、按蔬菜—蛋白质—主食的顺序进餐可稳血糖、缓吸收,烹饪应少油、少盐。

   二、运动干预

   运动能提高细胞胰岛素敏感性,让身体在相同胰岛素水平下吸收更多葡萄糖。患者每周应进行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搭配2—3次抗阻训练。

   有氧运动是控糖基础,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可消耗血糖、改善心肺功能,中等强度运动宜每次30—45分钟,餐后1—2小时进行最佳,能避免空腹低血糖且降糖效果更显著,坚持每日快走30分钟的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可降0.5%—1%;抗阻训练是控糖“加分项”,通过哑铃、弹力带或自身体重训练来增加肌肉量,需针对大肌群,每周2—3次,每次20—30分钟,研究显示有氧结合抗阻训练者血糖波动比单一运动者少20%;运动安全很重要,运动前测血糖,低于5.6mmol/L适当进食,运动中带糖果以防低血糖。

   三、药物治疗

   糖尿病药物是重建糖代谢平衡的工具,分口服药和胰岛素两类,各有适用场景。

   口服降糖药多用于2型糖尿病,需个性化选择。二甲双胍为一线药,可减少肝脏葡萄糖输出、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适合肥胖者,单独使用不易引发低血糖;磺脲类(如格列美脲)能促进胰岛素分泌,降糖作用强但可能导致低血糖,需随餐服用;新型SGLT-2抑制剂(如达格列净)通过尿液排糖,兼具护心肾作用,适合合并心血管疾病者,用药需从小剂量开始,依血糖调整,忌擅自停换。

   胰岛素是1型糖尿病患者的必需药物,2型糖尿病患者在口服药失效、有急性并发症或妊娠期高血糖时也需使用,治疗需遵循“剂量个体化”原则,依血糖、饮食、运动调整剂量,常用基础胰岛素(维持空腹血糖)联合餐时胰岛素(控制餐后血糖)方案,注射部位(腹部、大腿外侧等)需轮换,以防脂肪增生影响吸收,用药期间要定期监测血糖和肝肾功能,及时发现副作用。

   四、协同作战

   饮食、运动、药物是相互影响的控糖“铁三角”,需紧密配合以实现血糖长期稳定,减少并发症。

   饮食与运动需配合:高强度运动前1小时可吃根香蕉等增加碳水,防低血糖;进食超量可额外运动30分钟消耗热量。

   药物也需同步调整:胰岛素使用者运动量加大时,需减剂量或加餐;服磺脲类药物者若饮食控制严致体重下降,可能需减药防低血糖。

   长期管理关键在个体化与持续性:年轻患者可追求更严血糖目标,通过饮食运动结合少量药物控糖;老年患者需平衡控糖与生活质量,避免过度限食致营养不良。建立血糖监测日记,记录饮食、运动、药物与血糖的关系,助力医生精准调整方案。

   结语  总而言之,糖尿病管理如同一场持久战,饮食是粮草补给,运动是武器锻造,药物是精准打击,三者缺一不可。随着医学进步,糖尿病已变为可防可控的慢性病。只要坚持科学的综合管理,患者完全可以像健康人一样工作、生活,享受人生。

灵山县人民医院 周丽琼同志:

您的科普作品《糖尿病综合管理三要素:饮食、运动和药物》,已在《快乐老人报 健康科普版》发表并于2025年05月在官网转发刊载传播,查阅及下载网址:

《快乐老人报》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43-0024、邮发代号:41-178。

特发此证,以兹证明!


Copyright © 2010- 湖南快乐老人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湘ICP备10007000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30200021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湘B2-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