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炎是常见的慢性肾脏病,若病情持续恶化,可能导致肾功能逐渐衰竭,最终需要透析来维持生命。透析通过人工方式清除体内多余水分和毒素,部分替代肾脏功能。虽然透析技术已广泛应用,但对患者而言,这是一段艰难的过程。从心理准备、饮食调整到并发症预防,每个环节都会影响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因此,了解透析前后的注意事项,对患者及家属来说尤为重要。
一、透析前的身体与心理准备
透析不是简单的“洗肾”,而是一种长期甚至终身的治疗方式。患者首先要做好心理准备,积极配合医生,正确认识透析的重要性,避免焦虑和恐惧。家属的理解和支持也非常关键,有助于患者保持积极心态。身体方面,透析前需做血压、血红蛋白、血钾、心电图等检查,评估身体状况。医生会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血管通路,通常是动静脉内瘘或中心静脉导管,且内瘘需要提前数周甚至数月建立,以保证成熟可用。肾功能持续恶化时,应尽早与医生沟通,及时安排透析,避免延误治疗。
二、透析前的饮食控制与生活管理
在透析准备阶段,饮食管理尤为关键。慢性肾炎患者常伴有水钠潴留、高钾血症、贫血和营养不良等问题,合理饮食可减缓肾功能恶化并为透析打好基础。应严格控制钠盐摄入,防止水肿和高血压;根据尿量和医嘱限制饮水,尤其是少尿或无尿患者;减少高钾食物如香蕉、橙汁和番茄,防止高钾血症引发心律异常。蛋白质摄入需遵循“低蛋白高热量”原则,选用优质蛋白如蛋清、牛奶和鱼类,既减轻肾脏负担又可提供充足的能量。生活方面,应避免劳累和感染,适度进行散步或太极等轻度运动,定期监测肾功能和相关指标,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三、透析中的注意事项与常见问题
透析期间,患者需积极配合,按时到院治疗。每次透析前应测量体重和血压,检查是否有水肿或不适。若透析前饮食或饮水过多,容易导致低血压、恶心和抽筋等并发症。因此,保持干体重、合理饮食和充分休息十分重要。
透析过程中,患者可能出现头晕、恶心或低血压等情况,多因体液去除过快或透析液配比不当引起,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调整。若出现寒战、发热等透析反应,应立即停止治疗,查明原因后再继续。
保持透析通路通畅尤为关键。动静脉内瘘应避免压迫和感染,不可测血压或采血;导管透析需保持穿刺部位清洁,防止感染。如出现肿胀、红痛或分泌物,应及时就医。长期透析患者还需关注营养、贫血和骨代谢问题,定期检查并接受相应治疗。
四、透析后的恢复与长期管理
透析结束后,患者应在医院休息一段时间,确保血压平稳、无不适再离开。部分患者在透析后会感到疲乏或困倦,这是正常的反应,一般休息数小时即可缓解。饮食方面,应继续控制水分和电解质的摄入,防止电解质紊乱反复发生。
更重要的是,透析并非“治愈”,而是维持治疗,因此。长期管理必须系统、全面。患者应严格遵守透析时间表,不随意漏透,保持稳定的清除效率。日常饮食要根据透析后的情况适当调整,例如透析后可以适当增加蛋白质摄入,弥补蛋白质丢失。
心理健康也是长期管理的一部分。透析患者常因身体限制、生活方式改变而产生抑郁、焦虑情绪。家属的理解与关爱、医疗团队的心理支持,都对患者心理状态的稳定起着关键作用。鼓励患者参与互助小组、慢性病管理课程等,有助于增强应对疾病的信心和能力。
此外,不少透析患者仍可能等待肾移植,因此,保持良好的身体状况、积极配合移植前评估也非常重要。对于不适合移植的老年患者,则需将注意力更多放在提高生活质量、防治并发症上。
结语 慢性肾炎患者进入透析阶段是一种全新的生活状态,从前期的准备到透析过程中的配合,再到透析后的恢复与长期管理,每一个环节都不容忽视。只有科学地对待透析,积极面对生活,才能在慢性疾病的挑战中走得更远、活得更好。希望每一位透析患者都能拥有良好的生活质量,重拾对生命的信心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