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热惊厥是儿科急诊中常见且突发性强的临床急症,常常令家长措手不及,若处理不当可引发严重后果。其发作多见于6个月至5岁儿童,表现为突然抽搐、意识丧失,伴随体温显著升高。面对这一紧急状况,护士必须迅速识别、正确判断、科学处理,以最大程度保障患儿安全。掌握高热惊厥的应对流程和急救要点,不仅有助于提高急诊护理效率,也能有效减少并发症和家属恐慌,提升整体急救质量。
一、识别与初步处理:高热惊厥的早期应对要点
高热惊厥是指儿童在发热过程中出现的以抽搐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系统反应,多发生于6个月至5岁的婴幼儿。由于婴幼儿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全,体温快速升高时容易引发大脑异常放电,导致惊厥。常见症状包括意识丧失、四肢抽动、眼球上翻、口唇发紫等,部分患儿还会伴有尖叫或肌肉僵硬。家长常在孩子发热初期未能及时察觉,从而错失干预时机,导致惊厥突然发生。护士应警觉识别高热惊厥风险,关注病史与家族史。
在现场初步处理阶段,护士应迅速判断患儿是否存在气道梗阻,保持呼吸道通畅是首要任务。可将患儿头偏向一侧,避免分泌物或呕吐物吸入导致窒息,不要强行按压抽搐肢体,也不应将物品强行塞入口中。若惊厥持续超过5分钟,应及时准备药物干预,如使用地西泮等抗惊厥药物。在高热未退的情况下,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应同步进行,如使用温水擦浴、贴退热贴或给予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所有处理必须在监测生命体征的前提下进行,确保患儿呼吸、心率、体温等指标平稳。
早期识别和正确处理高热惊厥对于减少患儿神经系统损伤、提高抢救成功率至关重要。急诊护理人员须具备良好的判断能力和应急技能,同时还应做好家属的安抚与指导工作,向其普及高热惊厥的基本知识和家庭预防措施,如及时测量体温、正确使用退热药、注意患儿精神反应等。通过科学、规范的护理措施,不仅可以有效控制惊厥发作,还能减轻患儿痛苦,提升护理质量与家庭信任度。
二、规范急救流程:急诊护理中的关键处理措施
高热惊厥发生突然,往往令家属惊慌失措。因此,急诊护理人员在接诊时必须快速反应,按照规范流程开展救治。首先是接诊评估,迅速判断患儿意识状态、呼吸是否平稳、是否存在口唇发绀或肢体抽动等症状。对正在惊厥的患儿,应立即将其置于安全体位,一般采取侧卧,头偏向一侧,防止舌后坠及呕吐物误吸,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发生窒息。同时,应迅速建立静脉通道,为后续药物注射和液体支持做准备。
在处理过程中,急救药物的规范使用是控制惊厥的关键。常用药物包括地西泮、咪达唑仑等,可通过静脉或直肠给药,迅速发挥抗惊厥作用。使用时应严格控制剂量,防止因过量使用引起呼吸抑制。若惊厥时间超过5分钟,为“复杂性惊厥”,需配合监护和多学科会诊,排查是否存在脑部感染、电解质紊乱等诱因。在控制惊厥的同时,必须同步采取退热措施,包括使用温水擦浴、退热贴,以及根据医嘱给予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药物。保持安静的环境,减少刺激,有助于患儿逐渐恢复。
急诊护理还要注重观察与记录,对患儿的惊厥持续时间、抽搐表现、体温变化及用药反应进行详细记录,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此外,及时与家属沟通也非常重要,向家属解释病情和处置过程,缓解其焦虑情绪,同时指导其如何在家中预防再次发作。护理人员要具备科学的应急处理能力和良好的沟通技巧,确保每一个环节规范、准确。规范急救流程可控高热惊厥风险,保障患儿安全,提升护理效率与专业性。
结语 高热惊厥虽常见但突发性强,一旦未能及时、规范处理,极易危及患儿生命安全。急诊护理人员需熟练掌握早期识别要点和规范的应急流程,做到快速反应、科学处理,有效控制病情发展。同时,加强对家属的科普宣教,也是提升整体护理质量的重要环节。只有以专业的判断力和操作能力应对每一次惊厥,才能为患儿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守护儿童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