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老人报 > 健康科普

六种常见外感病症的中医辨证施治

发布时间:2025-05-01 阅读:70次 作者:张翔
单位及职务:马尔康市人民医院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健康问题,其中许多都属于中医内科的范畴。中医内科作为中医学的重要分支,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涵盖了人体内部多种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了解中医内科的常见外感病症,对于维护个人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深入探究中医内科的常见病症有哪些。

   一、感冒

   感冒是最为常见的外感病症,中医将其分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等不同类型。风寒感冒主要因外感风寒之邪引起,症状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流清涕、咳嗽、吐稀白痰等;风热感冒则是外感风热,患者会出现发热重、微恶风、头胀痛、有汗、咽喉红肿疼痛、咳嗽、痰黏或黄等症状;暑湿感冒多发生于夏季,常表现为发热、头重如裹、胸闷、腹胀、恶心、呕吐、腹泻等,因感受暑湿之邪所致。中医治疗感冒强调辨证论治,根据不同类型选用相应的方剂,如风寒感冒常用麻黄汤、桂枝汤,风热感冒常用银翘散、桑菊饮,暑湿感冒常用新加香薷饮等。

   二、咳嗽

   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可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外感咳嗽多由六淫外邪侵袭肺系引起,起病急,病程短,常伴有表证,如风寒咳嗽表现为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风热咳嗽则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咳痰不爽、痰黏稠或黄。内伤咳嗽多由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所致,病程较长,病情相对复杂,如痰湿蕴肺咳嗽表现为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因痰而嗽、痰出咳平、痰黏腻或稠厚成块;肝火犯肺咳嗽表现为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赤,咽干口苦,常感痰滞咽喉而咯之难出、量少质黏或如絮条。中医治疗咳嗽注重分辨外感与内伤,以及具体的病因病机,针对性地用药调理。

   三、中暑

   中暑是夏季常见的外感病症,主要由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下,导致体温调节功能紊乱所引起。中暑的症状轻重不一,轻度中暑可能表现为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重度中暑则可能出现高热(体温达到40℃以上)、皮肤干热无汗、意识模糊、惊厥,甚至昏迷等严重情况。中医治疗中暑,强调清热解暑、益气生津,常用的方剂有六一散、白虎汤等,同时配合物理降温、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等措施,以缓解病情。

   四、湿温

   湿温是中医内科中一种较为复杂的外感病症,多发生在长夏季节,由湿热病邪侵袭人体所致。该病起病较缓,病程较长,且病情缠绵难愈。湿温的症状表现多样,初期可能出现身热不扬、头身困重、胸闷脘痞、腹胀纳呆、舌苔腻等湿热蕴结的表现;随着病情的发展,可能出现高热不退、神志昏蒙、痉厥等危重症状。中医治疗湿温,强调清热利湿、芳香化浊,常用的方剂有甘露消毒丹、三仁汤等,同时根据病情的不同阶段和症状表现,灵活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驱邪外出、恢复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目的。

   五、痢疾

   痢疾是外感病症中的一种,主要由外感时邪疫毒,内伤饮食不洁所致。临床上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赤白脓血便为主要特征。痢疾的发病多急骤,起病初期可能有恶寒发热、头痛身重等症状,随后出现腹痛腹泻,排便次数频繁,粪便量少而臭秽、常夹有脓血和黏液。中医治疗痢疾,注重清热解毒、调气行血、化湿导滞,常用的方剂有白头翁汤、芍药汤等,同时强调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状况,灵活选用药物,以达到迅速缓解症状、控制病情发展的目的。

   六、疟疾

   疟疾的典型症状为周期性寒战、高热和出汗退热三个连续症状交替出现。在发作前,患者常有乏力、倦怠、肌肉酸痛、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随着病情的反复发作,患者可能出现贫血、肝脾肿大等体征。中医治疗疟疾,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常用的方剂有青蒿鳖甲汤、截疟七宝饮等,旨在驱邪截疟、调和营卫,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的不同,灵活调整药物组合和剂量,以达到根治疟疾、恢复健康的目标。

马尔康市人民医院 张翔同志:

您的科普作品《六种常见外感病症的中医辨证施治》,已在《快乐老人报 健康科普版》发表并于2025年05月在官网转发刊载传播,查阅及下载网址:

《快乐老人报》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43-0024、邮发代号:41-178。

特发此证,以兹证明!


Copyright © 2010- 湖南快乐老人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湘ICP备10007000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30200021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湘B2-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