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小到磕磕碰碰导致的擦伤,大到严重意外造成的开放性伤口,都可能对我们的健康造成威胁。当创伤发生时,及时、正确的紧急处理与后续伤口护理,不仅能减轻伤痛,还能降低感染风险,促进伤口愈合。接下来,我们就详细了解创伤后的紧急处理与伤口护理要点。
一、创伤后的紧急处理原则
1.确保安全
创伤发生后,首要任务是确保现场环境安全,避免二次伤害。例如,在交通事故现场,要迅速将伤者转移到远离行驶车辆的安全地带;如果是触电导致的创伤,应先切断电源,再对伤者进行救治。
2.快速评估伤情
迅速评估伤者生命体征,包括意识、呼吸、心跳。检查伤者是否清醒,有无呼吸困难或心跳骤停。若伤者失去意识、呼吸微弱或停止,立即心肺复苏;若大出血,优先止血,因严重失血可致命。
3.及时呼救
紧急处理时,迅速拨打急救电话(如120),明确报告地点和伤者状况,确保急救人员能及时到达。若多人受伤,指派他人协助求救,并在明显位置等待,以便快速引导急救人员找到伤者。
二、不同类型创伤的紧急处理方法
1.出血伤口
1.1直接压迫止血法
用干净的纱布、毛巾或衣物等直接按压在伤口上,施加适当压力,持续按压5—10分钟,一般可有效止血。例如,手部割伤出血时,立即用干净的纸巾或毛巾按压伤口,直至出血停止。
1.2加压包扎止血法
对于大面积伤口或止血效果不佳时,可采用加压包扎。先用纱布覆盖伤口,再用绷带包扎,力度以能止血但不影响血液循环为宜。观察包扎部位远端皮肤颜色和温度,若皮肤发紫、发凉,表示包扎过紧,需放松。
1.3止血带止血法
仅在四肢严重出血且其他方法无效时使用止血带。选择弹性好的材料,在伤口近心端适当位置绑扎,松紧以能止血为宜。记录绑扎时间,每30—60分钟放松1—2分钟,防止肢体长时间缺血坏死。非紧急情况应避免使用止血带。
2.烧伤烫伤
2.1冲淋降温
立即用大量流动的冷水冲洗烧伤烫伤部位15—30分钟,降低受伤部位温度,减轻热力对皮肤和组织的进一步损伤。水温不宜过低,避免造成冻伤。
2.2脱去衣物
在降温过程中,小心去除受伤部位衣物,避免撕扯导致更多伤害。若衣物粘连皮肤,保留粘连部分,后续处理。
2.3覆盖保护
用干净纱布或无菌敷料覆盖烧伤部位,防止感染。避免在伤口涂抹牙膏、酱油等,以免干扰医生评估伤情。
3.骨折创伤
3.1固定制动
不要随意搬动骨折患者,以免造成二次损伤。可用木板、树枝、硬纸板等作为临时固定材料,将骨折部位的上下关节固定,限制骨折端活动。
3.2等待救援
固定好骨折部位后,让患者保持舒适体位,等待急救人员到来。在等待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骨折部位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三、伤口护理要点
1.清洁伤口
紧急处理后,应尽快清洁伤口。使用生理盐水或温和肥皂水轻轻冲洗,去除污垢和异物。注意水流方向,避免污染物深入伤口。对于深伤口,不要用棉签等深入探查,以防感染。
2.消毒处理
清洁伤口后,用碘伏或酒精消毒伤口及周围皮肤。从伤口中心向外螺旋式涂抹,覆盖至少5—10厘米范围。避免消毒剂进入伤口内部,以免刺激内部组织。小浅伤口可自然暴露干燥,大深伤口需包扎。
3.包扎伤口
根据伤口情况选择合适的包扎材料,如创可贴、纱布绷带等。包扎时要注意松紧适度,既要起到保护伤口、防止感染的作用,又不能影响血液循环。对于关节部位的伤口,可采用“8”字形包扎法,以保证关节活动不受过多限制。定期更换包扎材料,一般每天更换1—2次,如果包扎材料被浸湿或污染,应及时更换。
4.观察与就医
在伤口护理过程中,要密切观察伤口情况。如果伤口出现红肿、疼痛加剧、渗液增多、发热等症状,可能是伤口感染的表现,应及时就医。此外,对于较深的伤口、被生锈物品划伤的伤口或动物咬伤的伤口,即使伤口看似愈合良好,也建议在受伤后24小时内注射破伤风疫苗或狂犬疫苗,预防严重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