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磕磕碰碰导致出血的情况。大多数时候,伤口能自行止血,这得益于人体强大的凝血功能。然而,当凝血功能出现异常时,即使小伤口也可能血流不止,或在无明显外伤情况下出现异常出血或形成血栓,严重威胁健康。凝血功能检查能帮助我们清晰地了解自身的止血能力,及时发现潜在问题。
一、凝血功能的原理
人体的凝血过程是一项复杂而精妙的生理机制,如同一场有序的“止血战役”,由众多凝血因子、血小板等“卫士”协同作战。当血管受损时,首先,血管壁发生收缩,减少出血;接着,血小板迅速黏附、聚集在破损处,形成初步的血小板血栓,起到临时止血的作用;随后,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被激活,一系列凝血因子按顺序依次激活,形成凝血酶。凝血酶能将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纤维蛋白相互交织,形成坚固的纤维蛋白网,将血小板和血细胞网罗其中,最终形成稳定的血凝块,实现止血。
这一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如凝血因子缺乏、血小板数量或功能异常、血管壁结构异常等,都可能导致凝血功能发生障碍,引发出血或血栓性疾病。
二、凝血功能检查项目
(一)凝血四项
1.凝血酶原时间(PT):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功能。PT延长常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缺乏,以及维生素K缺乏、肝脏疾病(如肝硬化、肝炎等,肝脏是合成多种凝血因子的场所,肝功能受损会影响凝血因子合成)、使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等情况;PT缩短则可能提示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易发生血栓,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早期、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等。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用于检测内源性凝血途径。APTT延长可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Ⅷ、Ⅸ、Ⅺ缺乏(如血友病患者),以及严重的肝脏疾病、使用肝素等抗凝药物;APTT缩短同样提示血液高凝状态,可能与血栓性疾病相关。
3.凝血酶时间(TT):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的过程是否正常。TT延长常见于纤维蛋白原减少或功能异常,如先天性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原发性纤溶亢进(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过度激活,导致纤维蛋白过早溶解),以及使用溶栓药物、肝素等情况。
4.纤维蛋白原(Fg):是一种由肝脏合成的血浆蛋白,在凝血过程中起关键作用。Fg含量降低可见于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严重肝脏疾病、DIC等;Fg升高则与炎症反应、妊娠、血栓性疾病等有关。
(二)其他检查项目
除了凝血四项,还有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功能检测、D-二聚体检测等。血小板计数能反映血小板的数量,血小板数量过低会导致凝血功能下降,容易出血;血小板功能检测可评估血小板的黏附、聚集等功能是否正常;D-二聚体检测主要用于判断体内是否存在纤维蛋白溶解现象,D-二聚体升高常见于DIC、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等血栓性疾病。
三、凝血功能检查的注意事项
1.检查前准备。检查前应保持正常饮食和作息,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如果正在服用可能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如抗凝药、抗血小板药等,应提前告知医生,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停药或调整用药方案。
2.样本采集。采血时要配合医护人员,避免紧张,保持放松状态,防止因血管收缩导致采血困难或样本异常。采血后,应按压止血5—10分钟,防止穿刺部位出血或形成血肿。
3.检查后关注。检查后应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血肿等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等待检查结果期间,不要过度焦虑,耐心等待医生的解读和诊断。
4.结果解读。凝血功能检查结果应由专业医生进行解读和诊断。如果结果异常,不要自行解读或盲目用药,应及时咨询医生,了解异常原因和处理方法。
结语 凝血功能检查就像一把精准的“健康标尺”,帮助我们了解自身的止血能力,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隐患。无论是为了预防疾病,还是辅助疾病诊断与治疗,这项检查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了解凝血功能检查的相关知识,重视自身凝血功能状况,才能更好地守护我们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