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老人报 > 健康科普

重视呼吸康复训练

发布时间:2025-03-10 阅读:106次 作者:姚念鹏
单位及职务:灵山县人民医院

   呼吸,本是生命最自然的本能,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哮喘、间质性肺病、肺纤维化,甚至心力衰竭、神经肌肉疾病患者而言,每一次呼吸都可能成为一场“战斗”。呼吸康复训练作为非药物治疗的“核心武器”,可通过科学训练重塑呼吸模式、增强呼吸肌力,帮助患者从“喘息求生”走向“自由呼吸”。

   呼吸面临诸多困境

   1.呼吸疾病的“连锁反应”

   慢性肺病导致肺泡弹性下降、气道狭窄或呼吸肌无力,使气体交换效率降低。患者为弥补缺氧,会加速呼吸频率(呼吸急促),但过度换气反而加重二氧化碳潴留,引发头晕、心悸,甚至呼吸衰竭。呼吸衰竭的典型表现为轻微活动即气喘(如穿衣、走路);夜间憋醒,需端坐呼吸;长期缺氧导致唇甲发绀、杵状指。

   2.“不敢动”的恶性循环

   呼吸困难导致患者减少活动,肌肉逐渐萎缩,进一步降低心肺耐力,形成“呼吸困难—活动减少—心肺功能恶化—更加呼吸困难”的死循环。

   呼吸康复的核心目标

   呼吸康复并非单纯“练肺活量”,而是通过多学科协作(医生、康复师、营养师),制订个性化方案,涵盖运动训练、呼吸技巧、心理支持与营养管理。其核心目标包括以下几点。

   改善呼吸困难:通过优化呼吸模式,减少呼吸功耗。

   增强运动耐力:提高心肺功能,重获日常活动能力。

   降低急性发作:减少住院率,延长生存期。

   如何进行居家呼吸训练

   以下训练方案适用于轻度至中度呼吸疾病患者,重度患者需在专业指导下进行。

   1.腹式呼吸(膈肌训练)

   激活膈肌(主要呼吸肌),减少辅助呼吸肌(如胸锁乳突肌)的过度使用,降低呼吸功耗。

   方法:仰卧或坐位,一手放胸部,一手放腹部。吸气时腹部隆起(手被顶起),胸部尽量不动,呼气时腹部下沉。吸气与呼气时间比为1∶2(如吸气2秒,呼气4秒)。每日3次,每次5—10分钟。研究显示,坚持腹式呼吸4周后,患者6分钟步行距离平均增加45米。

   2.缩唇呼吸(控制呼气)

   通过延长呼气时间,防止小气道过早塌陷,改善气体交换。

   方法:闭嘴用鼻吸气,默数2秒。缩唇如吹口哨状,缓慢呼气,默数4—6秒。吸呼比1∶2或1∶3,每日3次,每次10分钟。

   应用场景:行走、爬楼梯时配合使用,可显著缓解气喘。

   3.呼吸肌力量训练

   该训练需借助工具,如呼吸训练器(如三球仪)或气球,训练方法如下。

   阻力训练:使用呼吸训练器,设定阻力档位,深吸气使小球升起,维持5—10秒后缓慢呼气。每日3组,每组10次。

   吹气球:深吸气后,缓慢吹气球至最大,每日3次,每次5-10个。

   效果:坚持8周后,呼吸肌力量可提升20%—30%,呼吸困难评分降低30%。

   4.全身运动训练

   这一项训练要从低强度、短时间开始,逐渐增加负荷,推荐的运动方式如下。

   步行:每日30分钟,分2—3次完成,速度以能对话为宜。

   太极拳/八段锦:动作缓慢,注重呼吸与动作配合,每周3—5次。

   上肢训练:使用弹力带进行肩部、手臂拉伸,增强辅助呼吸肌力量。

   禁忌:运动中若出现胸痛、头晕、血氧饱和度<90%,需立即停止并就医。

   科学管理呼吸康复训练

   1.制订个性化计划

   使用“BODE指数”(体重指数、气流阻塞程度、呼吸困难评分、运动能力)评估病情,设定短期目标(如1个月内步行距离增加50米)。

   2.监测与反馈

   记录每日症状、运动量、血氧饱和度(可使用家用指夹式血氧仪)。每3个月复诊,调整训练方案。

   3.预防急性发作

   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疫苗,避免呼吸道感染。雾霾天使用空气净化器,外出佩戴N95口罩。

   结语  呼吸康复训练并非创造奇迹的“魔法”,而是依托科学体系逐步唤醒人体内在自愈潜能的有效途径。这一过程如同精心培育幼苗,既需要患者以坚韧意志直面每一次训练挑战,也离不开家庭给予的温暖支持与社会构建的包容环境。不妨将呼吸康复视为隐匿于体内的“隐形翅膀”,让它带着对健康的向往振翅,引领我们穿越病痛迷雾,飞向充满希望的广阔晴空。

灵山县人民医院 姚念鹏同志:

您的科普作品《重视呼吸康复训练》,已在《快乐老人报 健康科普版》发表并于2025年03月在官网转发刊载传播,查阅及下载网址:

《快乐老人报》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43-0024、邮发代号:41-178。

特发此证,以兹证明!


Copyright © 2010- 湖南快乐老人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湘ICP备10007000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30200021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湘B2-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