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胸口突然袭来压榨性疼痛,仿佛巨石压胸,同时伴随着冷汗直冒和呼吸困难,这很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征兆。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发病急、病情重,每一分钟都关乎生命安全。科学有效的护理,是帮助患者渡过难关、走向康复的关键。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从急救到康复的全流程护理攻略。
一、争分夺秒的急救护理
当身边有人突发急性心肌梗死,第一时间的正确处理能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
首先,要立刻让患者原地坐下或躺下,保持安静,避免任何活动,因为活动会增加心脏负担,加重病情。同时,迅速拨打120急救电话,清晰准确地告知患者所在位置、症状表现等关键信息。
在等待急救人员到来的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果患者出现意识丧失、呼吸停止,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将一只手的手掌根部放在患者两乳头连线中点,另一只手叠放在上方,双手垂直向下用力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钟,深度至少5厘米。如果具备条件,还可以给患者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帮助扩张冠状动脉,缓解心肌缺血,但要注意监测血压,若血压过低则不宜使用。
二、住院期间的精心护理
患者被送往医院后,进入住院治疗阶段,这一时期的护理同样不容忽视。
在监护方面,医护人员会使用各种仪器持续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心电图等生命指标,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处理。此时,患者需要绝对卧床休息,减少体力消耗,家属要协助患者完成日常的生活护理,如洗漱、翻身等,动作一定要轻柔,避免过度搬动患者。
饮食护理也至关重要。患者应遵循低脂、低盐、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原则,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因用力排便导致心脏负荷增加。同时,要控制食量,少食多餐,避免过饱加重心脏负担。
在心理护理方面,由于患者对疾病的恐惧和对治疗效果的担忧,容易产生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家属和医护人员要多与患者沟通交流,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此外,环境护理同样不可忽视。患者需要一个安静、舒适、整洁的住院环境,以降低外界因素对其的干扰,有助于病情的稳定和恢复。病房内要保持适宜的温湿度,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
三、康复阶段的科学护理
度过危险期后,患者进入康复阶段,康复护理是帮助患者恢复心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
康复运动需要循序渐进,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制订个性化的运动计划。在康复初期,可以从简单的床上活动开始,如翻身、坐起、四肢伸展等,逐渐过渡到床边站立、行走。随着身体的恢复,可进行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的有氧运动,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运动过程中要注意监测心率和身体反应,如有不适,应立即停止运动。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戒烟限酒也是康复护理的重要内容,烟草中的尼古丁和酒精都会对心血管系统造成损害,加重心脏负担。此外,患者还需要遵医嘱按时服药,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常见的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等,这些药物对于预防血栓形成、稳定斑块、降低血脂等都起着关键作用。
定期复查同样必不可少。患者需要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到医院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血液检查等,以便医生及时了解患者的心脏功能恢复情况和身体状况,调整治疗和康复方案。
结语 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是一场与时间赛跑、贯穿治疗康复全程的“战役”。无论是急救时的果断处理,还是住院期间的精心照料,抑或是康复阶段的科学指导,每一个环节都关乎患者的生命健康。希望通过这份全攻略,能让大家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有更深入的了解,在关键时刻为患者撑起生命的保护伞,助力患者早日康复,重获“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