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采收加工到临床使用,中药材通常需要经历一段时间的储存过程。若储存不当,极易发生霉变、虫蛀、变色、走油等问题,导致有效成分流失,药效大打折扣。本文将深入解析中药材保养与储存的关键步骤,为保障药材质量提供科学指导。
一、了解中药材的特性
不同种类的中药材因成分差异,对储存条件的要求截然不同。依据其主要成分与特性,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含挥发油类药材
如薄荷、藿香、肉桂等,富含挥发油成分。这类药材极易挥发散失气味,若储存不当,不仅香气减弱,药效也会大幅降低。研究表明,薄荷储存6个月后,挥发油含量可下降40%,导致其疏风散热等功效明显减弱。
2.含糖类药材
像枸杞、熟地黄、党参等,因含糖量高,吸湿性强,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极易发生霉变和走油现象。走油后的药材不仅外观改变,所含的多糖等有效成分也会发生分解或氧化,影响药用价值。
3.含苷类药材
例如黄芪、甘草等,苷类成分在酶、温度、湿度等因素影响下,易发生水解反应。一旦水解,苷类成分分解,相应的药理活性也随之降低。
4.易生虫类药材
如当归、黄芪、薏苡仁等,因其营养丰富,成为害虫的“理想食物”。被虫蛀后的药材,组织结构遭到破坏,有效成分大量流失,严重时甚至无法药用。
二、储存环境的控制
1.温湿度管理
温度和湿度是影响中药材储存质量的关键环境因素。多数中药材适宜储存在15—20℃的环境中,相对湿度保持在60%— 70%。当温度升高时,药材内的化学反应速度加快,成分降解加速;湿度增大则会使药材吸潮,为微生物生长和害虫繁殖创造条件。例如,在温度25℃、相对湿度80%的环境下,党参储存1个月,就可能出现霉变现象;而在合适的温湿度条件下,可储存1—2年。
现代仓储常采用温湿度自动监控系统,实时监测环境数据,并通过空调、除湿机等设备自动调节,确保储存环境稳定。
2.光照与空气
光照可引发药材成分光化学反应,导致其变色变质,特别是含挥发油、色素的药材如玫瑰花、黄连等,需用遮光容器或存于阴暗处。氧气可加速药材氧化,易氧化药材可采用真空包装或充氮等方法隔绝氧气,减缓氧化。
三、常见储存方法
1.传统储存法
(1)密封储存:使用陶瓷罐、玻璃瓶、塑料袋等密封容器,将药材装好密封,可有效隔绝外界湿气、空气和害虫。对于少量家庭储存的药材,这种方法简单实用。例如,将枸杞装入玻璃瓶密封后,置于阴凉处,可延长保存时间。
(2)对抗同贮法:利用某些药材散发的特殊气味,达到驱虫、防霉变的目的。这一方法蕴含着传统智慧与现代科学原理。如将花椒与蕲蛇同贮,花椒中的挥发油成分(如柠檬烯、芳樟醇等)具有驱虫作用,可防止蕲蛇被虫蛀;细辛与人参同贮,细辛的气味能驱散害虫,保护人参品质 。
2.现代储存技术
(1)低温冷藏法:对于易变质、热敏性的药材,如鲜石斛、鲜地黄等,采用低温冷藏(0—5℃)或冷冻(-18℃以下)储存,可有效抑制微生物生长和酶的活性,最大程度保留药材有效成分。研究显示,鲜石斛在-18℃冷冻储存6个月后,多糖含量仅下降5% ,而常温储存1个月,多糖含量下降可达30%。
(2)气调养护法:通过调节储存环境中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的比例,降低氧气含量,增加氮气或二氧化碳浓度,抑制害虫生长、微生物繁殖和药材的呼吸作用。例如,将氧气含量控制在2%以下,可有效防止多数害虫生存和药材霉变。
(3)辐照灭菌法:利用γ射线、电子束等辐照处理药材,能够杀灭害虫、霉菌和细菌,且不影响药材的有效成分。但该方法需严格控制辐照剂量,确保安全性。
四、定期检查与养护
定期检查中药材至关重要,涵盖外观、气味、虫蛀等方面。霉变药材应立即干燥或低温烘干;轻微虫蛀的可筛选去除,严重者需熏蒸或丢弃。同时,应用HPLC、TLC等现代技术定期检测有效成分,科学评估质量,为养护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