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治疗是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放射治疗虽然能杀死癌细胞,但高能射线同时也会直接作用于口腔黏膜细胞,对口腔黏膜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据统计,约90%接受头颈部放疗的患者会出现口腔黏膜损伤,轻者表现为口腔黏膜充血、红斑,重者可出现溃疡、疼痛剧烈,甚至影响进食和语言功能。因此,了解放疗后口腔黏膜损伤的防护与修复方法,对患者至关重要。
一、放疗前与放疗中的口腔黏膜防护措施
在放疗开始前,患者应进行全面的口腔检查,及时治疗口腔内存在的疾病,如龋齿、牙周炎、口腔溃疡等。因为这些口腔疾病会增加放疗后口腔黏膜损伤的风险,且在放疗过程中,炎症可能会加重,导致疼痛加剧。对于无法保留的患牙,应在放疗前1—2周拔除,使拔牙创口有足够的时间愈合,避免放疗后拔牙引起创口不愈、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同时,患者要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每天早晚使用软毛牙刷,采用正确的刷牙方法,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确保牙齿的每个面都能得到清洁。饭后使用清水或淡盐水漱口,及时清除口腔内的食物残渣,减少细菌滋生。
在放疗期间,要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佩戴放疗固定装置,避免因装置移位导致口腔黏膜受到不必要的照射。保持口腔清洁依然是关键,除了常规的刷牙和漱口外,可增加漱口次数,每餐饭后及睡前都要用漱口水漱口。漱口水可选择医生推荐的具有抗菌、消炎作用的产品,如复方氯己定含漱液、康复新液等。使用漱口水时,含漱1—2分钟,使漱口水充分接触口腔黏膜,发挥作用。此外,注意保持口腔湿润。可使用人工唾液缓解口腔干燥症状,也可以通过多饮水来补充水分,每天饮水量不少于1500—2000毫升。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蒸蛋等,避免食用刺激性、过烫、过硬的食物,减少对口腔黏膜的刺激。
二、放疗后口腔黏膜损伤的修复方法
1.药物治疗
如果口腔黏膜出现损伤,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进行治疗。对于轻度的口腔黏膜充血、红斑,可局部涂抹促进黏膜修复的药物,如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它能促进细胞增殖和分化,加速黏膜修复。若出现溃疡,疼痛明显,可使用含有局麻药的药物贴膜,如复方甘菊利多卡因凝胶,既能缓解疼痛,又能保护溃疡面,促进愈合。当出现感染时,需要根据感染的类型选择相应的药物。细菌感染可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头孢呋辛等;真菌感染可使用抗真菌药物,如制霉菌素片、氟康唑等。同时,可配合使用康复新液含漱,它能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加速坏死组织脱落,修复受损的口腔黏膜。
2.饮食与生活调整
在饮食方面,继续保持清淡、易消化的原则。可将食物加工成软烂的形式,如将蔬菜和肉类打成泥状,水果榨成果汁,方便进食且减少对口腔黏膜的摩擦。适当增加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摄入,如新鲜的蔬菜水果、鸡蛋、牛奶、鱼肉等。维生素C、B族维生素等对口腔黏膜的修复有帮助,蛋白质则是身体修复的重要原料。此外,生活中要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因为良好的睡眠有助于身体的恢复和免疫力的提高。同时,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可通过听音乐、看电影、与家人朋友交流等方式缓解压力。
3.中医辅助治疗
中医在口腔黏膜损伤的修复方面也有一定的方法。针灸治疗可选取合谷、颊车、地仓等穴位,通过刺激穴位调节身体的气血运行,起到消炎止痛、促进黏膜修复的作用。此外,一些中药汤剂或中成药也具有清热解毒、滋阴降火、生肌敛疮的功效,如口炎清颗粒、知柏地黄丸等,但需在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结语 放疗后口腔黏膜损伤虽然常见,但通过放疗前的充分准备、放疗中的有效防护以及放疗后的积极修复,能够减轻损伤程度,促进黏膜愈合。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口腔情况,一旦出现问题,及时与医生沟通,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更好地应对放疗带来的副作用,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