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是全球妇女群体中患病率仅低于乳腺癌的常见恶性肿瘤,早婚早育、HPV感染、多孕多产、免疫功能缺陷性疾病等均为宫颈癌危险因素。其好发部位在宫颈管单层柱状上皮和宫颈外口鳞状上皮间的移行区域,严重影响患病群体的身心健康。事实上,早期发现并科学治疗,宫颈癌的生存率、治愈率均可达到较高水平。那么,诊断宫颈癌,超声能做些什么呢?
一、宫颈癌病理分类
(1)鳞状细胞癌:约占70%—80%;(2)腺癌:约占15%—20%;(3)腺鳞癌:3%—5%;(4)罕见:神经内分泌癌、未分化癌等。
二、肿瘤生长方式分型
(1)外生型:宫颈癌肿瘤向外生长,形状如菜花状,常累及阴道,宫颈形态不规则;(2)内生型:宫颈癌病灶可向深部组织浸润,侵犯子宫峡部,累及宫旁,表现为宫颈管内膜弥漫性增厚;(3)溃疡型:外生型、内生型肿瘤组织坏死后形成溃疡或空洞;(4)颈管型:宫颈管内病灶常转移至盆腔淋巴结。
三、宫颈癌临床表现
(1)早期症状:年轻患者表现为接触性出血、便后出血等,多数患者出现经期延长、周期缩短、阴道排液增多症状;(2)晚期症状:当宫颈癌肿瘤压迫或侵蚀输尿管,可因肾盂积水诱发疼痛症状,严重者可发展为肾功能衰竭;(3)并发症状:部分患者因癌瘤组织代谢、合并感染等因素引发发热、贫血等,病变晚期可出现远处转移。
四、宫颈癌超声表现
事实上,原位癌、宫颈癌Ⅰ期患者的宫颈形态、大小、血流信号等超声表现与正常宫颈声像图表现基本无异。伴随病情逐步进展,宫颈形态可因肿块增大而发生改变,具体如下。
1.外生型宫颈癌超声表现:(1)宫颈增大;(2)宫颈形态不规则;(3)外口可见实质性不均质低回声肿块。
2.内生型宫颈癌超声表现:(1)宫颈增大;(2)宫颈管结构消失;(3)肿瘤弥散性生长可导致宫颈管内膜增厚;(4)宫颈呈不均质实性低回声;(5)可因宫颈管闭塞出现宫腔积液。
3.宫颈癌浸润宫体的超声表现:(1)子宫下段内膜、肌层与宫颈界限不清;(2)难以与子宫内膜癌侵犯宫颈鉴别。
4.宫颈癌宫旁侵犯的超声表现:(1)肿块向后或向宫旁生长,盆腔内器官结构混乱不清;(2)肿块侵犯膀胱,膀胱后壁连续性中断;(3)肿块压迫输尿管,表现为肾积水声像、输尿管扩张。
5.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1)正常宫颈组织血流信号较少;(2)宫颈肿块内部血流信号增多;(3)RI<0.40。
五、宫颈癌超声诊断价值
(1)早期发现和诊断:根据患者实际症状开展超声检查,有助于及时发现宫颈癌前病变、早期宫颈癌,尤其是宫颈形态、内部回声改变明显。医疗工作者借助经阴道超声检查,可清晰观察患病群体宫颈细微结构变化。(2)评估病情和分期:医疗工作者借助超声检查结果,可实时评估宫颈癌位置、浸润程度等相关信息,有助于为病情分期、最优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参考数据。(3)治疗效果监测:在宫颈癌针对性治疗阶段,超声检查可实时监测宫颈癌患者有无复发、转移现象,定期超声检查可实时评估病灶、血流情况。
六、宫颈癌与宫颈肌瘤的区别
(1)病灶起源:子宫肌瘤起源于肌层内,周围有环绕血流,血液供应不稳定。而宫颈癌起源于内膜,周围血供丰富,无环绕血流。(2)病灶形态:子宫肌瘤相较于宫颈癌质地更软,探头加压可变形,而宫颈癌探头加压不变形,但可移位。(3)成像区别:子宫肌瘤表现为宫颈形态改变,其内无明显血流,可见低回声结节凸起。而宫颈癌早期宫颈大小、形态仍正常,伴随病灶逐步增大,内可见回声不等、边界不清的肿块。
七、宫颈癌超声检查注意事项
(1)检查前准备:检查前排空膀胱,若是膀胱充盈,可因盆腔器官推向远场而影响诊断效果。由于探头需放入阴道内操作,不适合阴道出血者、阴道畸形者等。(2)检查方法:医疗工作者辅助患者采取截石位,可适当垫高臀部,待探头涂抹耦合剂并戴上安全套后轻轻送入阴道。首先,正中纵切并观察宫颈、宫体,随后纵切、横切,扫查两侧附件、盆壁等部位。
结语 总而言之,相关女性群体通过了解风险因素、妇科超声检查,关注身体信号,可有效提高宫颈癌早期发现率,以便医疗工作者根据检查结果针对性制定最优治疗方案,从而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