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骨折意外时有发生,正确的现场处理对于减轻伤者痛苦、避免二次伤害至关重要。面对骨折情况,很多人可能会因慌乱而不知所措,掌握一些基本的急救技巧,就能在关键时刻发挥重要作用。普及骨折急救知识,对于提升公众的应急处理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判断是否骨折:关键观察与判断
1.1 观察伤处外观
当怀疑骨折时,首先要仔细观察受伤部位。骨折后,受伤处通常会迅速肿胀,皮肤可能出现青紫或瘀斑。如果骨折严重,甚至可能看到骨头穿破皮肤外露,伤口周围会有明显的血迹。肢体形状也可能发生改变,比如手臂骨折后,手臂可能呈现不自然的弯曲或缩短,与正常肢体不对称,这些都是骨折的典型外观表现。
1.2 检查疼痛与活动能力
骨折部位疼痛剧烈,触碰或活动时加剧。轻轻按压受伤处,伤者可能感到难以忍受。同时,活动能力受限,如腿部骨折,伤者无法负重行走或抬起脚跟;手臂骨折则无法抬臂或正常活动手部。
1.3 倾听伤者描述
伤者的感受是判断骨折的重要线索。在受伤瞬间,伤者可能会听到骨头断裂的“咔嚓”声,这种声音通常是骨折的直接证据。询问伤者疼痛的性质和程度也很关键。骨折引起的疼痛通常是持续性的,且在活动时会明显加重。伤者可能会描述疼痛为“钻心的”或“难以忍受的”,这些描述都提示骨折的可能性较大。
2.现场处理原则:牢记三大要点
2.1 保持冷静与稳定伤者情绪
在骨折现场,施救者首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因为慌乱会传递给伤者,加剧其恐慌。伤者过度紧张会使身体应激反应增强,血压升高,可能导致伤口出血加剧。此时,应轻声与伤者交流,用温和的语气安慰他们,告诉他们正在采取措施,并尽量让伤者保持平静,避免因乱动而造成二次伤害。
2.2 避免随意搬动伤者
骨折后,骨骼稳定性受损,随意搬动伤者会使骨折断端移位,可能损伤血管、神经,甚至刺破脏器。若怀疑脊柱骨折,不当搬动易压迫脊髓,导致严重神经损伤,甚至瘫痪。除非环境危险,否则应避免移动伤者,等待专业救援。
2.3 紧急止血与包扎
骨折常伴随开放性伤口和出血。若发现出血,应立即采取止血措施。使用干净的布料或纱布直接按压在伤口上,保持适当压力,直到出血停止。如果出血量较大,可将受伤肢体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利用重力作用减缓血液流向伤口,从而降低出血速度,为后续处理争取时间。
3.固定与搬运:关键步骤不可忽视
3.1 正确固定伤肢
固定伤肢是骨折急救的关键步骤。固定时,应选择合适的材料,如夹板、木棍或硬纸板,并确保固定范围覆盖骨折部位上下两个关节,以限制骨折断端的活动。固定时需注意松紧度,过松可能导致固定失效,过紧则会压迫血管和神经,影响血液循环。固定完成后,应检查伤肢末端的血液循环,确保手指或脚趾温暖且有正常脉搏。
3.2 使用临时固定物
在缺乏专业固定工具的情况下,可利用现场物品进行临时固定。比如,将杂志卷成圆筒状固定手臂,或用树枝固定腿部。使用临时固定物时,需确保其表面平整,避免对皮肤造成压迫或摩擦。可在固定物与皮肤之间垫上柔软的布料,减少不适感,同时注意固定物的稳定性,确保其能够有效限制伤肢的活动。
3.3 安全搬运伤者
搬运骨折伤者时,必须谨慎操作,避免造成二次伤害。对于脊柱骨折,应使用硬板担架搬运,多人协作,保持伤者身体平直,避免扭转或弯曲。搬运过程中,动作需轻柔且平稳,避免颠簸或突然的动作。对于四肢骨折,固定后可使用担架或轮椅搬运,确保伤肢保持稳定,减少移动过程中的疼痛。
结语 掌握骨折现场处理的正确方法至关重要。通过准确判断骨折情况、遵循现场处理原则以及妥善固定与搬运伤者,可以有效减轻伤者的痛苦,避免二次伤害,并为后续的专业治疗创造有利条件。在未来的急救实践中,持续普及这些知识将有助于提升公众的应急处理能力,让更多人在意外发生时能够冷静应对,为伤者提供及时且有效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