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老人报 > 健康科普

小儿持续高热可能是川崎病

发布时间:2025-01-23 阅读:177次 作者:王亚娟
单位及职务:沧州市人民医院妇产儿童院区

   川崎病,又称小儿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性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尽管其名称源自日本儿科医生川崎富作,但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发生,尤其在亚洲国家如中国和日本,其发病率呈现出上升趋势。川崎病主要好发于5岁以下婴幼儿,尤其是6个月至5岁的儿童,男女比例约为1.5∶1,成人发病极为罕见。此病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节居多,且存在一定的区域暴发流行现象。由于其临床表现多样,且初期易与其他发热性疾病混淆,川崎病往往容易被忽视,但其潜在的心血管并发症却可能危及患儿生命。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川崎病病因未明,可能与感染、免疫和遗传有关。某些病原体和环境因素(如汞中毒、尘螨)可能诱发。具体机制不清,但感染等诱发因素可能因遗传易感性导致免疫系统异常激活,引发血管炎,为其发病核心机制。

   二、临床表现

   持续高热:患儿通常出现持续5天以上的高热,体温可达39—40℃,且抗生素治疗无效。这是川崎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黏膜炎:口唇红、干燥、皲裂,出现杨梅舌,口咽部黏膜弥漫性充血。

   皮疹:发病后2—3天出现,呈多形性皮疹,弥漫性红斑或猩红热样,无水疱或结痂,会阴部出现皮疹是川崎病的特征性变化。

   肢端变化:手足背部硬性水肿,掌跖红斑,恢复期甲床皮肤移行处有膜样脱皮等。

   颈部淋巴结肿大:单侧或双侧,表面不红,无化脓,无痛性。

   此外,部分患儿还可能出现眼结膜充血、心血管系统受累(如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关节痛或关节炎等症状。值得注意的是,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并非所有患儿都会出现,且部分症状与其他疾病相似,因此容易导致误诊或漏诊。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川崎病诊断依据美国心脏病协会标准,主要看发热超5天及至少4项症状(颈部淋巴结肿大、口腔黏膜充血、杨梅舌、手足硬肿脱皮、结膜充血)。不符合标准的儿童可能属不完全川崎症。鉴别诊断需与猩红热、病毒感染等疾病区分,需详细病史、体检和实验室检查。

   四、治疗与预后

   川崎病的治疗目标在于控制炎症、预防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并促进患儿的康复。主要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阿司匹林: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从而预防冠状动脉狭窄和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胃肠道出血等副作用,因此需定期监测血象和肝功能。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是川崎病的主要药物治疗方法,其机制可能与调节免疫功能、抑制炎症反应有关。使用时应注意观察患儿的反应,如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

   糖皮质激素:在IVIG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但不宜单独使用,需与阿司匹林合用。

   手术治疗

   对于出现严重冠状动脉病变的患儿,如冠状动脉瘤破裂、心肌梗死等,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冠状动脉瘤切除术等。

   大多数川崎病患儿经及时治疗可痊愈,但部分患儿可能心脏受累,如形成冠状动脉瘤,影响长期健康和心脏功能,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康复管理很关键,患儿出院后需定期做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等检查,监测心脏状况。同时,应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适当运动,控制体重和血压,避免不良习惯。

   五、预防与日常护理

   川崎病病因不明,预防难度大,但可通过良好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充足睡眠、适量运动、均衡饮食、增强免疫力、清洁环境、避免接触感染源及定期体检来降低风险。确诊后,患儿需遵医嘱用药,家长需关注病情变化,给予关爱支持。饮食上应营养丰富易消化,多吃蔬果,避免辛辣油腻食物。

   结语  总之,川崎病作为一种儿童常见的急性自限性血管炎,其心血管并发症的潜在威胁不容忽视。通过加强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和康复管理,我们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家长和医护人员应共同努力,为孩子们的健康保驾护航。同时,社会各界也应加强对川崎病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该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从而减少误诊和漏诊的发生,降低川崎病对儿童的危害。

沧州市人民医院妇产儿童院区 王亚娟同志:

您的科普作品《小儿持续高热可能是川崎病》,已在《快乐老人报 健康科普版》发表并于2025年01月在官网转发刊载传播,查阅及下载网址:

《快乐老人报》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43-0024、邮发代号:41-178。

特发此证,以兹证明!


Copyright © 2010- 湖南快乐老人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湘ICP备10007000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30200021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湘B2-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