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老人报 > 健康科普

宝宝发热常见7个误区

发布时间:2025-01-20 阅读:44次 作者:李洪娜
单位及职务:沧州市人民医院妇产儿童院区

   宝宝发热是让许多新手父母焦虑不已的问题。面对宝宝红彤彤的脸颊和升高的体温,家长们往往急于采取措施,其中最常见的就是使用退热药。退热药到底该不该用?在使用退热药的过程中,家长们又容易陷入哪些误区呢?以下内容将详细探讨这些问题,帮助家长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宝宝发热。

   一、退热药的作用与适用情况

   退热药的主要目的是让宝宝在发热时感到更舒适,减轻因体温升高带来的不适,如头痛、乏力、烦躁等。它并不能直接治愈疾病或降低体温至正常范围,而是通过调节体温中枢,减少体温调定点上移,使体温逐渐下降。常见的儿童退热药有对乙酰氨基酚(如泰诺林)和布洛芬(如美林),它们适用于2个月以上和6个月以上的宝宝,分别具有起效快和安全性高的特点。

   然而,退热药并非万能药,其使用需遵循一定的原则。根据临床经验和指南共识,对于2个月以上儿童,当体温(腋温)≥38.5℃且伴有明显不适时,可以考虑使用退热药。如果宝宝的精神状态良好,即使体温较高,也可以先观察,不使用退热药,而是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如温水擦浴、多喝水等。

   二、宝宝发热常见误区

   在宝宝发热的处理过程中,家长们容易陷入以下误区。

   误区一:只要发烧就使用退热药

   许多家长认为宝宝发烧应立即使用退热药,这是不对的。退热药旨在让宝宝舒适,非单纯降温。若宝宝精神好,体温高也可先观察,不必急于用药。频繁或过量使用退热药可能导致虚脱、低体温等不良反应。

   误区二:滥用抗生素

   家长担心发烧损伤宝宝器官,急于用抗生素退烧。但抗生素仅对细菌感染有效,非感染性发热用抗生素无效且有害,可能降低抵抗力。故用抗生素前需明确病因,遵医嘱合理使用。

   误区三:滥用激素

   激素能迅速降温,但长期使用会抑制免疫、降低抵抗力,易诱发感染,还可能导致体温反复、虚脱等不良反应。因此,激素非宝宝发热的常规治疗药物。

   误区四:滥用清热解毒药

   家长常误认宝宝发热为上火,喜用清热解毒药。但中医退热需辨证施治,不当用药会加重病情。且清热解毒药多苦寒,易致宝宝腹泻。

   误区五:重复使用退热药

   家长急于退烧,可能混用或重复使用退热药,这样不但不会加速退热,反增风险。应选合适退热药,按说明用药。高热不退或反复,应及时就医,而非盲目加药。

   误区六:过度依赖物理降温

   物理降温可缓解不适,但不能替代退热药。体温高且不适时,优先用退热药。物理降温可辅助,如喝水、擦浴,但效果短暂,且可能让宝宝不适。

   误区七:忽视宝宝的精神状态

   宝宝的精神状态是判断病情的关键。发热时精神好则不必过虑,精神差即使体温不高也应就医,因有些疾病虽不高热但危害大。

   三、正确使用退热药的建议

   选择合适的退热药:根据宝宝的年龄和病情选择合适的退热药,如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避免使用安乃近、乙酰水杨酸等已被淘汰的儿童退热药。

   按照说明书用药: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的剂量和间隔时间使用退热药。不要随意增加用药次数或剂量,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观察宝宝的反应:用药后要密切观察宝宝的体温变化和不良反应。如果宝宝出现虚脱、低体温、过敏反应等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配合物理降温:在使用退热药的同时,可以配合物理降温方法,如多喝水、温水擦浴等,以提高退热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擦拭时要轻柔、适度,避免让宝宝感到不舒服。

   及时就医:如果宝宝在用药后高热不退或体温下降后很快再次上升,应及时就医查找病因并进行治疗。同时,如果宝宝的精神状态不佳或出现其他症状,也应及时就医。

   结语  宝宝发热是常见的症状之一,家长们不必过于焦虑。在使用退热药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避免陷入误区。同时,要密切关注宝宝的精神状态和病情变化,及时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通过科学合理的护理和治疗措施,我们可以帮助宝宝更好地应对发热带来的不适和挑战。

沧州市人民医院妇产儿童院区 李洪娜同志:

您的科普作品《宝宝发热常见7个误区》,已在《快乐老人报 健康科普版》发表并于2025年01月在官网转发刊载传播,查阅及下载网址:

《快乐老人报》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43-0024、邮发代号:41-178。

特发此证,以兹证明!


Copyright © 2010- 湖南快乐老人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湘ICP备10007000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30200021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湘B2-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