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是一种以风团和瘙痒为主要表现的常见皮肤病,部分病例存在病情迁延反复、临床疗效不佳等特点。如何对荨麻疹开展科学、合理、安全的诊治,始终备受关注。我们依据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荨麻疹研究中心的专家共识,采用问答形式对荨麻疹的内容进行再次学习推广,以期望为荨麻疹患者提供帮助,为医生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探究血常规与C-反应蛋白对荨麻疹诊疗的价值。
一、什么是感染性荨麻疹?
感染性荨麻疹是一种由感染(通常由病毒或细菌)引发的皮肤反应,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荨麻疹。其特征包括皮肤瘙痒、红色风团及水肿,通常伴随有其他感染性症状。该病通常在感染控制之后自行缓解。感染性荨麻疹相对少见,但与某些感染(如病毒、细菌感染)有关的病例可能会增加。免疫力较为低下的患者,例如糖尿病或老年人群更加容易受到感染,并由此可能导致感染性荨麻疹的发生。儿童在发生上呼吸道感染或者肠道感染之后,更加容易发生感染性荨麻疹。感染性荨麻疹在流行性感冒季节或特定感染爆发期间更加常见。感染性荨麻疹一般表现为鲜红的风团,可以相互融合成片,风团周边隆起,局部肤温高,风团从中间消退,留有环形、半环形、线状皮损逐渐消失,发病迅速,发病前往往伴有上呼吸道感染,轻度发热,有时会出现消化道症状如腹胀、呕吐等不适。
二、为什么会发生荨麻疹?
荨麻疹的病因或诱因较为复杂,依据来源不同通常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外源性如物理因素(摩擦、压力、温度、日晒等)、食物(鱼虾和禽蛋等动物蛋白类、蔬果类以及酒、饮料等)及食品添加剂、吸入物(植物花粉、尘螨、动物皮毛等)、药物(免疫介导的如青霉素、磺胺类、血清制剂、各种疫苗等,非免疫介导的如吗啡、可待因、阿司匹林等)、植入物(人工关节、吻合器、心脏瓣膜、骨科用钢板或钢钉及节育器等);内源性因素包括慢性隐匿性感染(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感染)等引起的自身炎症反应、劳累或精神紧张、自身免疫反应等。肥大细胞是荨麻疹发病过程中关键的效应细胞,可通过免疫和非免疫机制诱导活化。少数荨麻疹患者肥大细胞活化的机制并不清楚,甚至其发病可能不依赖肥大细胞。维生素D水平不足或缺乏、凝血系统异常激活也被认为与荨麻疹发病有关。
三、荨麻疹患者需要做哪些检查?
1.一般患者
对于一般患者,建议检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了解发病是否与感染相关;如果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胸闷及喉梗阻等全身症状,可能需要做粪便隐血、血/尿淀粉酶、D-二聚体等,看是否合并急腹症等其他疾病。
2.慢性荨麻疹患者
此类患者需要选择性检查红细胞沉降率、总IgE、D-二聚体、抗核抗体、甲状腺功能、维生素D、过敏原、幽门螺杆菌感染检测、皮肤点刺试验等,了解有无相关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和过敏原。
四、检查效果
1.血常规检查
主要是通过抽取静脉血的方式进行检查,可以判断血液中红细胞以及白细胞的数量,判断是否存在感染的情况,对于排查荨麻疹具有一定的作用。荨麻疹的发生可能与感染、免疫等因素有关。通过血常规检查,可以了解白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的数量变化。当存在感染因素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数量可能会升高;如果是过敏反应引起的荨麻疹,嗜酸性粒细胞数量通常会增多,可以判断荨麻疹的发病原因和病情。
2.C-反应蛋白检查
通过抽血的方式进行检查,可以判断血液中是否存在炎症,对于排查荨麻疹具有一定的作用。C-反应蛋白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机体受到感染、创伤或炎症时,肝脏会合成并释放大量的C-反应蛋白进入血液。对于荨麻疹患者,如果是感染性因素导致,C-反应蛋白水平会升高,能够提示体内存在炎症反应的程度和范围。荨麻疹引起的急性炎症可能导致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
根据上述内容能够得出,通过针对患者的血常规指标以及C-反应蛋白指标进行观察,能够明确其所存在的感染性荨麻疹状况,也能够帮助医生准确了解患者的病情,从而给予针对性的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