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老人报 > 健康科普

内瘘的护理小妙招

发布时间:2024-10-28 阅读:39次 作者:李艳丹
单位及职务: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血透室

   内瘘是一种临床较为常见的手术治疗技术,其目的是通过手术操作,达到开放血管通路的目的,是血液透析治疗病人较为常用的通路建立技术。内瘘可以有效提高血液透析病人在透析治疗期间的血流效果,以此保障血液透析治疗的稳定性、安全性以及治疗效果。但内瘘治疗会对病人的血管产生影响,且需要长期开放内瘘血管,为血液透析进行准备,因此需要在病人日常生活中,对内瘘进行护理。那么内瘘手术究竟是什么?有什么目的和意义?内瘘的日常护理措施有哪些?有哪些护理小妙招呢?

   一、什么是内瘘手术

   内瘘手术治疗时,需要对病人手腕处的动静脉血管进行联通,此时动脉血将进入静脉循环,并逐步引导静脉血管动脉化,这一过程结束后,病人的双侧血管将均符合透析治疗的血流量需求,以此达到改善血液透析效果的目的。内瘘手术可以减少血液透析病人在透析时反复穿刺的问题,避免由于反复穿刺引发静脉炎等症状,同时还可以通过内瘘的方式,提高静脉血管的血流量,以此加强血液透析的效果,是目前我国临床较为常用的术式。

   二、内瘘的日常护理措施

   1.注重清洁和观察

   内瘘血管的日常护理中,清洁和观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病人须在日常进行3次或以上的检查,对内瘘血管的震颤情况、血管通畅度等进行观察,可通过触摸的方式,观察内瘘血管是否发生变硬、硬结的情况,是否存在红肿、疼痛等。以此观察内瘘是否安全。

   2.做好日常保护与管理

   在日常生活中,需严密保护内瘘部位,在日常检测血压、穿刺血管、静脉输液等医疗操作过程中,需要选择另一只手臂完成,不可利用内瘘所在的手臂开展上述医疗操作,避免损伤血管。日常观察内瘘处是否出现出血症状,如病人的内瘘发生出血,或震颤消失,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3.开展日常锻炼与维护

   在血液透析治疗完成后,需在24小时后进行内瘘部位的热敷,热敷后涂抹喜辽妥软膏。在两次透析治疗中间,利用橡皮健身球进行锻炼,利用内瘘所在一侧手部握捏橡皮健身球,3—4次/日,10分钟/次。

   三、内瘘的护理小妙招

   1.血肿、渗血的护理

   如果内瘘处存在血肿,且血肿出现无搏动性血流,则需要通过50%硫酸镁湿敷的方式护理,护理需在发生血肿后的24小时内开展,以此确保护理干预的有效性,湿敷可以有效促进血肿的消散,提高血肿的吸收效果。如果在血液透析治疗后24小时内出现穿刺点渗血,则需要利用冷敷处理,同时观察内瘘的震颤情况,在24小时后,利用热敷、土豆片湿敷、喜辽妥涂抹的方式进行护理。其中土豆片湿敷的方法是将土豆清洗、去皮后,切成厚度0.3—0.4cm的薄片,并贴敷在穿刺点周围以及肿胀、瘀青部位,需在土豆片失去湿润度后及时更换。

   2.肿胀的预防与护理

   在内瘘手术后2周内,通过抬高内瘘侧肢体、握拳、橡皮健身球握捏等方式,加强内瘘侧肢体的回流效果,以此达到减轻水肿的目的,但如果经过2周的锻炼,仍旧存在肿胀的情况,则需要到医院就诊。日常需通过佩戴弹力绷带的方式保护内瘘侧肢体,避免出现动脉瘤,如已经发生动脉瘤,则需要注意避免内瘘侧肢体受到磕碰,避免瘤体破裂、出血的风险。

   3.预防感染

   在日常需要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需要保持内瘘处皮肤的清洁、干燥,应做到勤洗澡、勤清洁、消毒,但在血液透析治疗当天,不可洗澡,可以在血液透析治疗前,由护理人员指导利用肥皂清洗内瘘侧肢体,如病人所处的环境存在过于干燥或潮湿的情况,则需要维持肢体的清洁与干燥,时刻关注瘘管的位置,避免抓挠内瘘处,如出现红肿、胀痛、灼热的情况,应及时到医院处理。

   总之,内瘘是血液透析病人较常接受的血管干预术式,在内瘘手术后,通过中医护理措施,可以有效减少不良反应,避免血栓发生,在保护血管安全,加强血液透析治疗稳定性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血透室 李艳丹同志:

您的科普作品《内瘘的护理小妙招》,已在《快乐老人报 健康科普版》发表并于2024年10月在官网转发刊载传播,查阅及下载网址:

《快乐老人报》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43-0024、邮发代号:41-178。

特发此证,以兹证明!


Copyright © 2010- 湖南快乐老人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湘ICP备10007000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30200021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湘B2-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