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老人报 > 健康科普

如何预防抗生素耐药性

发布时间:2025-01-16 阅读:76次 作者:王贝
单位及职务:河北省宁晋县医院药剂科

   在过去的近百年间,抗生素作为对抗细菌感染的有力武器,拯救了无数生命。然而,如今抗生素耐药性问题却如乌云般笼罩着全球医疗领域,成为日益严峻的公共卫生挑战。它不仅使常见疾病的治疗变得棘手,还可能引发难以控制的感染危机。了解抗生素耐药性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我们每个人能采取哪些切实有效的预防措施,已经刻不容缓,这关乎人类未来的健康与福祉。

   1.抗生素耐药性的形成机制

   抗生素耐药性的形成是一个复杂且多因素交织的过程,其核心在于细菌为了生存和繁衍,对环境压力做出的适应性改变。基因突变是耐药性产生的内在根源。细菌在繁殖过程中,DNA复制偶尔会出现错误,导致基因突变。这些突变可能赋予细菌新的特性,其中一些突变能够使细菌对特定抗生素产生耐药性。例如,某些细菌的基因突变会改变其细胞壁或细胞膜的结构,使得抗生素难以进入细菌内部发挥作用;或者改变细菌体内抗生素作用的靶点,让抗生素无法与之结合,从而失去杀菌或抑菌效果。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是耐药性形成的主要外部驱动力。在医疗场景中,如果医生不规范使用抗生素,比如对病毒感染使用抗生素(抗生素对病毒无效),或者剂量不足、疗程过短,都无法彻底清除细菌。这会使部分细菌在抗生素的“筛选”下存活下来,这些存活的细菌往往具有一定的耐药能力,它们继续繁殖,耐药基因也随之传递给下一代,导致耐药菌数量逐渐增多。细菌之间可以通过基因转移的方式共享耐药基因。细菌拥有一种特殊的能力,能够在不同个体甚至不同种类之间传递耐药基因。这种基因转移可以通过质粒介导、转座子跳跃等多种方式进行。

   2.个人预防抗生素耐药性的措施

   作为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为预防抗生素耐药性贡献力量。首先,要严格遵循医嘱使用抗生素。当生病需要使用抗生素时,务必听从医生的建议,按照规定的剂量和疗程服药,切勿自行增减药量或提前停药。即使症状在服药过程中有所缓解,也不能擅自中断治疗,因为症状减轻不代表细菌已被完全消灭,过早停药可能导致残留的细菌产生耐药性,使病情反复。其次,要避免自行购买和使用抗生素。抗生素是处方药,需要凭借医生处方才能购买。很多人在出现一些轻微症状,如咳嗽、感冒时,习惯自行去药店购买抗生素服用,这是非常危险的行为。大多数感冒和咳嗽是由病毒引起的,抗生素对病毒没有效果,随意使用不仅无法治愈疾病,还会增加细菌耐药的风险。如果身体不适,应及时就医,由医生判断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此外,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是预防感染的关键,从而减少对抗生素的需求。

   3.社会层面预防抗生素耐药性的行动

   抗生素耐药性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来预防和应对。在医疗领域,医疗机构应加强对抗生素使用的管理和监督。建立严格的抗生素处方审核制度,确保医生合理开具抗生素。医生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准确判断患者病情,根据感染的病原体类型和药敏试验结果,精准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加强对患者的教育,告知他们正确使用抗生素的重要性,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农业和畜牧业也需要做出改变。在农业生产中,应减少抗生素作为生长促进剂的使用,推广绿色、环保的养殖和种植方式。在畜牧业,要加强动物疫病的预防和管理,通过改善养殖环境、加强动物营养等措施提高动物的免疫力,减少动物疾病的发生。当动物生病时,要合理使用兽用抗生素,避免滥用和过度使用,防止耐药菌从动物传播到人类。此外,教育和宣传部门要加大对公众的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如电视、广播、网络等,普及抗生素耐药性的知识,让公众了解滥用抗生素的危害,提高公众对合理使用抗生素的认识。学校可以将相关知识纳入健康教育课程,培养学生正确的用药观念。

河北省宁晋县医院药剂科 王贝同志:

您的科普作品《如何预防抗生素耐药性》,已在《快乐老人报 健康科普版》发表并于2025年01月在官网转发刊载传播,查阅及下载网址:

《快乐老人报》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43-0024、邮发代号:41-178。

特发此证,以兹证明!


Copyright © 2010- 湖南快乐老人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湘ICP备10007000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30200021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湘B2-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