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作为一种自身免疫介导、以免疫性炎症为突出表现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可对全身各个系统、脏器和组织造成损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生命安全。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因、症状及治疗方法对于患者和患者家属来说非常重要。狼疮抗凝物(LA)作为一种特殊的抗体,常常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有着紧密的关联,在该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相关并发症产生等方面都扮演着重要角色。此外,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检测作为临床上常用的凝血功能检测指标之一,在辅助诊断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在内的多种疾病、监测病情变化等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狼疮抗凝物的定义与本质
狼疮抗凝物(LA)是一种特殊的抗体,属于抗磷脂抗体的一种。它是一种磷脂依赖的病理性循环抗凝物质,为免疫球蛋白IgG、IgM或两者混合型的抗磷脂抗体。之所以被称为“狼疮抗凝物”,是因为其首先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身上被发现,但实际上它并非只存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体内,还可见于胶原性疾病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动静脉血栓以及习惯性流产患者中。
狼疮抗凝物具有干扰凝血酶原反应、引起凝血系统异常的作用,在体内主要通过抑制生理性抗凝物质蛋白C的激活、干扰外周血栓烷A2和前列环素的变化,促进血栓形成,通常在体外表现为凝血时间延长,尤其是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容易让医生误认为患者有出血倾向,然而此类患者却是具有高度的血栓形成倾向,需要时刻警惕血栓风险。
二、狼疮抗凝物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关系
大多数狼疮抗凝物阳性或者升高的患者,实际上并没有患系统性红斑狼疮。这是因为狼疮抗凝物虽然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较为常见,但它也可能出现在其他多种疾病状况下,或者在一些正常人群中短暂出现。除了系统性红斑狼疮外,狼疮抗凝物高的情况还可见于死胎、习惯性流产、动静脉栓塞等多种疾病中。所以,当临床上发现患者狼疮抗凝物高时,不能简单地判定其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而是需要进一步完善抗核抗体谱、血沉、类风湿因子、抗磷脂抗体等相关检查,以此来明确引起该项实验室检查异常的原因。狼疮抗凝物高的患者建议前往正规医院的风湿免疫科等相关科室进行详细咨询,查明具体原因,并严格遵医嘱规范治疗。
三、APTT检测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意义
1.APTT延长的意义
(1)凝血因子缺乏相关疾病鉴别:APTT延长是一个重要的信号,它可能提示体内凝血因子缺乏。比如,当患者缺乏凝血因子 Ⅷ、Ⅸ、Ⅺ 等时,APTT会明显延长。这有助于医生鉴别患者是否存在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症。例如,在血友病患者中,由于遗传因素导致凝血因子Ⅷ或Ⅸ缺乏,APTT通常会显著延长,这种延长有助于与其他出血性疾病相鉴别。
(2)肝素监测:APTT的延长程度与肝素的抗凝强度呈正相关。因此,通过监测APTT可以评估肝素的抗凝效果,确保患者接受到适当的抗凝治疗。根据APTT的延长程度,医生可以及时调整肝素的剂量,以确保患者在获得足够抗凝效果的同时,避免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3)狼疮抗凝物监测: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APTT延长可能提示狼疮抗凝物的存在。狼疮抗凝物会干扰凝血过程,使APTT延长。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APTT延长的患者都有狼疮抗凝物,也不是所有狼疮抗凝物阳性的患者APTT都会延长。这是因为狼疮抗凝物的作用机制比较复杂,它对APTT的影响还与其他凝血因子和检测条件等因素有关。
2.APTT缩短的意义
(1)血栓性疾病和血栓前状态提示:APTT缩短通常提示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常见于血栓性疾病和血栓前状态。例如,在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等疾病患者中,或者在一些具有血栓形成倾向的疾病如抗磷脂综合征(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密切相关)患者中,APTT可能会缩短。这是因为体内存在促进凝血的因素,如凝血因子活性增强、血小板活性异常等,使得凝血过程加快,APTT缩短。
(2)早期发现高凝风险人群:通过APTT检测发现缩短的情况,有助于在一些高危人群(如长期卧床、恶性肿瘤患者等)中早期发现血液高凝状态,从而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使用抗凝药物、物理预防方法(如穿弹力袜等)来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