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情观察
1.疼痛特点:消化性溃疡疼痛具有节律性。胃溃疡疼痛多在餐后1小时内出现,经1—2小时后逐渐缓解,至下餐进食后再复现;十二指肠溃疡疼痛多在空腹时发作,疼痛持续不减直至下餐进食或服用抗酸剂后缓解。护士要仔细询问患者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等。
观察疼痛与饮食、药物等因素的关系,例如,是否进食后疼痛加重或缓解,服用何种药物后疼痛减轻等,为调整治疗和护理方案提供依据。
2.并发症观察:(1)出血 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呕血、黑便等症状。如果患者出现头晕、心慌、乏力、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等情况,可能是出血量较大,应立即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记录出入量,以便准确评估失血量。
(2)穿孔:注意观察患者是否突然出现上腹部剧痛,疼痛呈持续性,并迅速蔓延至全腹,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患者可能出现腹肌紧张,呈“板状腹”,这是穿孔的典型表现,一旦发现应紧急处理。
(3)幽门梗阻:观察患者是否有上腹部饱胀感、呕吐大量宿食且不含胆汁等症状。定期评估患者的体重、电解质水平等,因为幽门梗阻患者容易出现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二、一般护理
1.休息与活动:溃疡活动期应嘱咐患者卧床休息,减少身体活动量,以降低身体代谢率,减轻胃肠负担。
当患者病情缓解后,可逐渐增加活动量,如从床边活动过渡到室内散步,再到室外散步等,但要避免过度劳累。
2.环境与体位:保持病房安静、整洁、温度适宜(一般在18℃—22℃)、湿度适中(50%— 60%)。
患者疼痛时可采取舒适体位,如胃溃疡患者可采取半卧位,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可采取屈膝侧卧位,以减轻腹部肌肉紧张,缓解疼痛。
三、饮食护理
1.基本原则:定时定量进餐,避免过饥过饱。细嚼慢咽,以促进唾液分泌,中和胃酸。
选择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鸡蛋、鱼肉等。避免食用粗糙、过冷、过热、刺激性强的食物,如油炸食品、辣椒、浓茶、咖啡等。
2.不同阶段饮食:(1)溃疡活动期 以流食或半流食为主,如米汤、藕粉、蛋羹等。每日可进餐5—6次,使胃内经常有食物中和胃酸,减少胃酸对溃疡面的刺激。
(2)溃疡愈合期:可逐渐过渡到软食,如软米饭、馒头、肉丸等。但仍要注意食物的易消化性和营养均衡。
(3)恢复期:可以恢复正常饮食,但仍要注意避免暴饮暴食和食用刺激性食物。
四、用药护理
1.抗酸药:如氢氧化铝凝胶等,应在餐后1—2小时或睡前服用,以中和胃酸,避免与奶制品同时服用,因为奶制品中的蛋白质可与抗酸药结合影响药效。
服用抗酸药时要注意观察患者有无便秘(如氢氧化铝可引起便秘)或腹泻(如氢氧化镁可引起腹泻)等不良反应。
2.H2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宜在餐中或餐后即刻服用,也可把一日剂量在睡前服用。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头晕、乏力、嗜睡等不良反应,尤其是老年患者,要防止其发生跌倒等意外。
3.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一般在早餐前半小时服用,以抑制胃酸分泌。观察患者有无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长期使用可能会影响钙吸收,增加骨折风险,对于长期使用者要适当补充钙剂并进行骨密度监测。
4.保护胃黏膜药物(如硫糖铝、枸橼酸铋钾等):硫糖铝应在餐前1小时及睡前服用,以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保护膜。枸橼酸铋钾应在餐前半小时服用,服用期间可使舌苔及大便变黑,这是正常现象,要向患者解释清楚,避免患者产生不必要的恐慌。
五、心理护理
1.心理评估: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发展与患者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护士要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了解患者是否存在焦虑、紧张、抑郁等不良情绪。
2.心理支持:向患者解释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预后等知识,使患者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情绪,给予患者关心和安慰,通过与患者聊天、播放舒缓的音乐等方式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