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老人报 > 健康科普

走出糖尿病的认知误区

发布时间:2025-01-06 阅读:58次 作者:魏立侠
单位及职务:高碑店市中医医院

   糖尿病,这个看似熟悉却又充满未知的慢性疾病,正悄然影响着越来越多人的生活。然而,在糖尿病的认知上,却存在着诸多误区,如同隐形的“甜蜜陷阱”,让人防不胜防。你是否也曾听过“少吃糖就一定不得糖尿病”的传言?或是认为“糖尿病是胖子的专利”,与自己无关?又或者,在糖尿病的治疗上,你是否也陷入了“保健品可以单独治糖尿病”的迷思?本文将为大家揭开糖尿病的层层迷雾。

   糖尿病的常见误区

   糖尿病,这个在现代社会日益高发的慢性疾病,常常让人们在认知上陷入各种误区。

   误区一:少吃糖就一定不得糖尿病

   很多人认为,只要少吃糖,就能远离糖尿病。然而,糖尿病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饮食不当、缺乏运动、肥胖等。吃糖多确实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但并非唯一因素。胰岛功能好,摄入再多的糖也能有效利用,血糖不会升高;反之,胰岛功能异常,即使少吃糖甚至不吃糖,也可能患上糖尿病。因此,想不得糖尿病,单靠少吃糖是远远不够的。

   误区二:糖尿病是胖子的专利

   肥胖者患糖尿病的概率确实较高,尤其是腹型肥胖者。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胖子才会得糖尿病。瘦人如果存在其他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如家族史、不良生活习惯等,同样可能患病。糖尿病并不嫌弃瘦子,预防糖尿病,人人有责,无论胖瘦。

   误区三:儿童糖尿病都是1型糖尿病

   过去,儿童糖尿病确实以1型为主。但近年来,儿童患2型糖尿病的情况明显增多。这主要与遗传、不良饮食习惯、缺乏运动等因素有关。

   糖尿病管理的“雷区”

   糖尿病的管理涉及饮食、运动、药物等多个方面,稍有不慎就可能踏入误区。下面,我们就来聊聊糖尿病管理中的几大“雷区”,教你如何科学认知,正确应对。

   误区一:控制饮食就是忍饥挨饿

   很多人认为,得了糖尿病就得严格控制饮食,甚至要忍饥挨饿。其实,控制饮食并非忍饥挨饿,而是在保证基本生理需要的前提下,合理控制每日膳食的总热量。如果长期进食太少,摄入热量无法满足机体代谢需要,就会导致身体消瘦、营养不良,甚至免疫力下降,反而有害健康。

   误区二:得了糖尿病就不能再吃甜食和水果了

   糖病患者在合理控制总热量和均衡营养的前提下,没有任何一种食物是绝对禁忌的。在血糖控制良好的情况下,甜食和水果是可以适度摄取的。但需注意选择升糖指数较低(GI<55)的水果,如苹果、梨、樱桃等,并放在两次正餐之间食用。

   误区三:糖尿病患者只需控糖,无须控油盐

   实际上,高油、高盐饮食都会增加糖尿病患病风险,其危害不亚于高糖饮食。糖尿病患者除了要控制糖的摄入外,还要注意口味清淡,控制油和盐的摄入量,每日烹调盐用量不宜超过5克,烹调油使用量宜控制在25克以内。

   糖尿病的治疗误区

   糖尿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专业医生的指导和患者的科学决策。然而,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往往容易陷入一些迷思。下面,我们就来聊聊糖尿病治疗中的几大迷思,帮你走出误区,科学治疗。

   误区一:保健品可以单独治糖尿病

   有些患者听信广告宣传,认为保健品可以单独治疗糖尿病。然而,保健品并不能作为糖尿病治疗的主要手段。虽然某些保健品可能有一定的辅助降血糖作用,但降血糖还是要依赖正规的降糖药物。糖尿病最有效的治疗还是五驾马车:饮食、运动、药物、教育和自我监测。

   误区二:血糖高无症状就可以不吃药

   很多患者认为,只要没有症状,即使血糖高也不用吃药。这是大错特错的。高血糖的危害是全方位的,即使没有症状,也会促进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因此,糖尿病的治疗属于预防性治疗,即使没有症状,也需要进行药物治疗。

   结语  通过以上三大部分的揭秘,我们不难发现,糖尿病的认知与管理中存在诸多误区。只有走出误区,科学认知与正确应对,才能更好地控制糖尿病,提高生活质量。希望每一位糖尿病患者都能成为自己健康的主宰者,远离糖尿病的困扰,享受健康美好的生活。

高碑店市中医医院 魏立侠同志:

您的科普作品《走出糖尿病的认知误区》,已在《快乐老人报 健康科普版》发表并于2025年01月在官网转发刊载传播,查阅及下载网址:

《快乐老人报》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43-0024、邮发代号:41-178。

特发此证,以兹证明!


Copyright © 2010- 湖南快乐老人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湘ICP备10007000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30200021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湘B2-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