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生命周期指人的生命从受精卵开始一直到生命终止的完整过程,分为妊娠期、新生儿期、婴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少年期、青春期、育龄期、更年期(绝经期)、老年期、临终期。
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健康状况特点各异,但是每个时期都有内在的联系。它既有生长发育积累的阶段,也有健康危险因素累积的过程,每个阶段互相联系紧密,不能完全割裂。胎儿时期的母亲营养状况、子宫内的环境,婴儿出生体重、婴幼儿以及儿童期的营养状况、饮食习惯、身体活动、感染乃至青春期肥胖、吸烟、体力活动不足等因素,随着生命周期逐渐延续,会促成引起疾病原因的链条的推移和发展,最终导致成年后各种疾病的发生。因此,做好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对个人健康十分重要。
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的理念和意义
具体来讲,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是一种系统化、全面的健康保健模式,旨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中,进行健康风险评估、健康干预和持续跟踪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往往是集医学、心理学、营养学、运动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于一体,以求通过科学的方法提高个体的生活质量,来延长寿命,减少疾病的发生,降低医疗费用,并实现从被动的疾病治疗转向主动的健康管理。
可以说,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的理念和意义就在于强调健康的全面性和持续性。它已经不再局限于疾病的治疗,而是注重预防和干预,从而达到更加全面和长远的健康效果。比如说,通过早期的健康风险评估,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减少疾病的发生和进展。此外,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还非常强调持续的跟踪和管理,旨在通过定期的健康检查和评估,来及时调整干预措施,确保每个个体的健康状况都可以保持在一个良好的状态。
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有哪些内容
世卫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躯体健康、精神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完好。具体到个人,健康的定义还包括健康及危险因素监测、评估、服务干预。那么,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包含哪些内容?
1.收集健康信息
医院、基层卫生机构可通过调查、健康体检、周期性健康检查等方法,收集个人和群体在生活环境、专业特点、个人行为等方面,并建立全流程的、完整的健康档案。
2.健康风险评估
医院、基层卫生机构根据收集的个人和单位的健康信息,对个体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发现疾病、损伤发生的可能性和规律,提出预防疾病、恢复健康的指导意见。
3.制定健康计划
医疗卫生机构根据健康档案数据,预估个人可能存在的疾病危险因素,制定改善个人健康的行动计划,实施个性化的健康指导。
如何进行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
1.建立全民健康管理网络。建立区级的全民健康管理中心、镇(街道)卫生院、卫生服务中心健康管理站、六个试点村(居)公办村所(站)设置家庭健康服务驿站(治未病管理站)的三级管理网络。
2.组建健康管理服务团队。以全科医生为主体,市、区三级医院专科医生作为专业力量参与服务,由村(社区)计生小组长为健康管理网格员,同时筹建由120名三级医院医护组成的专家库,形成全科专科有效联动、职责分工清晰明确的健康管理服务团队。
3.细化重点健康管理项目。以全生命周期为主线,绘制从孕产期、0—6岁儿童、儿童青少年、成人、老年人五个阶段的健康管理“鱼骨图”,梳理出预防出生缺陷、儿童健康保健、学校青少年心理健康干预、职业人群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等健康管理项目,通过项目管理的方式,分类分批分次做好健康维护和监测筛查评估。
4.建设健康管理信息平台。以健康管理“管理谁、管什么、怎么管”为指导,搭建由驾驶舱、应用管理端和小程序服务端组成的信息平台。
5.优化健康管理网格化布局。选择以区县部分街道、社区、镇村为试点,组建家庭医师签团队、配备服务小网格,建立完善居民健康档案,方便提供家庭医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