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老人报 > 健康科普

骨科手术后要防下肢深静脉血栓

发布时间:2025-01-06 阅读:342次 作者:马卫娜
单位及职务:大名县人民医院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会有腿痛、腿肿的情况发生。引起腿痛、腿肿的原因有很多,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个很容易被忽视的诱因。尤其对于刚刚经历骨科手术的人来说,突然出现下肢肿胀、疼痛时,要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以下是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措施。

   一、基本护理

   1.抬高患肢

   术后将患者的下肢抬高,略高于心脏水平,一般抬高15—30厘米。这有助于促进静脉回流,减轻下肢肿胀,降低静脉压力,从而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

   2.避免下肢静脉穿刺

   尽量避免在下肢进行静脉穿刺、输液等操作。如果必须在下肢穿刺,应避免同一静脉的反复穿刺,以减少对血管壁的损伤,因为血管壁损伤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活动干预

   1.早期活动

   术后康复锻炼:对于骨科术后患者,应鼓励早期进行足趾、踝关节的主动屈伸活动。如术后麻醉消退后,即可开始进行,每小时进行5—10次的屈伸动作。这有助于促进小腿肌肉的收缩,起到肌肉泵的作用,促进静脉血液回流。

   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也非常重要。患者可以用力绷紧大腿肌肉,保持5—10秒后放松,反复进行,每天多次。

   下床活动: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早鼓励患者下床活动。一般术后1—3天内,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的身体状况,开始尝试床边坐立、站立,逐渐过渡到短距离行走。例如,对于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在术后第1—2天可在医护人员的协助下进行床边坐立,第2—3天尝试床边站立和短距离行走。

   三、物理预防

   1.使用梯度压力弹力袜

   梯度压力弹力袜通过对下肢从足踝到大腿不同的压力梯度,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心脏。一般在手术前或手术后即开始使用,应确保弹力袜的尺寸合适,穿戴正确。

   每天穿戴时间不少于18小时,除了在清洁皮肤等短暂时间取下外,应持续穿戴。

   2.间歇充气加压装置

   间歇充气加压装置通过对下肢进行周期性的充气和放气,对肢体产生循环压力,促进血液流动。通常在术后患者卧床期间使用,每次使用30—60分钟,每天2—3次。

   四、药物预防

   1.抗凝药物

   低分子肝素:它是骨科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常用的抗凝药物。一般在术后12—24小时开始皮下注射,剂量根据患者的体重等因素进行调整。例如,对于体重50—70kg的患者,常用剂量为4000—5000IU/d。

   口服抗凝药:如利伐沙班等新型口服抗凝药,也可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利伐沙班一般在术后6—10小时开始口服,剂量为10mg/d。使用抗凝药物期间,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如皮肤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

   五、病情观察

   1.观察下肢情况

   密切观察患者下肢的肿胀程度、皮肤温度、颜色及有无疼痛等症状。如果发现下肢肿胀进行性加重、皮肤温度升高、颜色发红或出现疼痛,尤其是小腿后侧或大腿内侧的疼痛,应高度怀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及时进行进一步检查,如下肢血管超声等。

   2.监测凝血指标

   对于使用抗凝药物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应定期监测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凝血指标,以评估抗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并根据指标调整药物剂量。

大名县人民医院 马卫娜同志:

您的科普作品《骨科手术后要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已在《快乐老人报 健康科普版》发表并于2025年01月在官网转发刊载传播,查阅及下载网址:

《快乐老人报》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43-0024、邮发代号:41-178。

特发此证,以兹证明!


Copyright © 2010- 湖南快乐老人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湘ICP备10007000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30200021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湘B2-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