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老人报 > 健康科普

如何正确应用手术室护理

发布时间:2024-10-21 阅读:116次 作者:冯焕芳
单位及职务:肇庆市中医院

   手术室护理直接关系到手术的成败以及患者的术后恢复。正确应用手术室护理,需要从术前、术中以及术后3个阶段入手,且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任务和要求。

   一、术前护理

   1.患者评估

   全面的患者评估是术前护理的关键,护理人员需要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既往病史、过敏史等,比如老年患者可能存在多种基础疾病,就需要特别关注其心肺功能、肝肾功能等情况,因为这些因素可能影响手术的耐受性和麻醉的选择。心理状态评估也不容忽视。许多患者在术前会产生焦虑、恐惧等情绪,这可能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护理人员可以通过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采用心理疏导的方法,如介绍手术的流程、成功率等,以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2.术前准备

   手术区域的皮肤准备是重要的一环,护理人员要根据手术部位的不同,按照规范进行备皮操作,例如腹部手术,要清洁腹部皮肤,去除毛发,以减少术后感染的风险;同时,要注意避免皮肤损伤,因为破损的皮肤容易滋生细菌。胃肠道准备也因手术类型而异。对胃肠道手术患者,通常需要进行禁食、禁水以及肠道清洁等操作,禁食、禁水的时间要严格按医嘱执行,以防术中呕吐、误吸等情况的发生,而肠道清洁可通过口服泻药等方式,确保肠道内无粪便残留,为手术创造良好的视野。器械和设备的准备是手术室护理的重要内容,护理人员要确保手术所需的各种器械、设备齐全且功能完好,确保手术能顺利进行。

   二、术中护理

   1.患者体位安置

   正确的患者体位对于手术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体位的选择既要考虑手术部位的暴露,又要保证患者的舒适和安全。比如在进行甲状腺手术时,患者通常采用仰卧位,肩部垫高,头部后仰,这样可以充分暴露甲状腺区域;而在进行脊柱手术时,患者可能需要俯卧位,护理人员要注意保护患者的眼睛、面部等部位,防止受压造成损伤。体位安置后,要确保患者身体各部位的血液循环正常,避免因长时间压迫导致神经、血管损伤,护理人员可以使用合适的体位垫(如凝胶垫等),减轻局部压力。

   2.术中配合

   护理人员要与手术医生、麻醉师密切配合,在手术中,及时准确地传递手术器械是基本要求。护理人员要熟悉各种手术器械的名称、用途,按照手术步骤,有序地传递器械,例如当医生需要缝合时,护理人员要迅速递上合适的缝合针和缝线。保持手术区域的无菌环境是术中护理的核心任务之一,护理人员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监督手术人员的无菌操作行为。如发现有违反无菌原则的情况,要及时提醒并纠正,同时要管理好手术台上的无菌物品,防止污染。术中,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也是护理人员的重要职责,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及时发现并报告异常情况,一旦出现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情况,如低血压、心率过快等,要配合麻醉师进行处理。

   三、术后护理

   1.患者转运

   手术结束后,患者的转运需要谨慎操作,护理人员要确保各种管路,如输液管、引流管等固定良好,防止在转运过程中脱落。在搬运患者时,要采用正确的方法,避免对患者的手术部位造成二次伤害;转运过程中要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保证患者的安全。如果是在医院内部转运,要与病房护理人员做好交接工作,详细告知患者的手术情况、生命体征、管路情况等。

   2.术后观察与护理

   术后,患者的病情观察是关键,护理人员要重点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伤口情况、引流情况等。对于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患者,要增加观察频率,观察伤口是否有渗血、渗液、红肿等情况,如有异常,要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引流管的护理也非常重要。要保持引流管通畅,记录引流液的颜色、量、性质等,如果引流液出现异常,如突然增多或减少、颜色异常等,可能提示患者存在并发症,需要进一步检查。许多患者术后会经历疼痛,护理人员可以通过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采用合适的疼痛缓解方法,如药物止痛、物理止痛等,使用止痛药的患者,要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结语  正确应用手术室护理需要从术前、术中、术后各个环节严格把关,护理人员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以及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才能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良好恢复。

肇庆市中医院 冯焕芳同志:

您的科普作品《如何正确应用手术室护理》,已在《快乐老人报 健康科普版》发表并于2024年10月在官网转发刊载传播,查阅及下载网址:

《快乐老人报》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43-0024、邮发代号:41-178。

特发此证,以兹证明!


Copyright © 2010- 湖南快乐老人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湘ICP备10007000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30200021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湘B2-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