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老人报 > 健康科普

中医中药在慢病管理中的角色与优势

发布时间:2024-10-17 阅读:77次 作者:张景农
单位及职务:沂水县龙家圈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在当今社会,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慢性病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重大挑战。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病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寻找有效、安全且可持续的慢性病管理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慢性病概述

慢性病,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指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的一大类疾病的总称。这些疾病通常不具有传染性,但由于其长期存在且往往需要持续治疗与护理,对个人健康、家庭幸福乃至社会经济都构成了巨大威胁。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癌症以及关节炎等,是慢性病的典型代表。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和中风,是全球范围内的首要死因之一,它们不仅影响心脏和血管的功能,还常常导致其他器官系统的并发症。糖尿病,特别是2型糖尿病,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肥胖率的上升,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急剧增加,长期的高血糖状态可损害多个器官,包括眼睛、肾脏、神经和心血管系统。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哮喘,影响患者的呼吸功能,限制日常活动能力,并可能引发急性加重,需要紧急医疗干预。

慢性病的特点在于其病程长、进展缓慢,且往往伴随着复杂的多因素病因。它们不仅导致患者身体功能的逐渐衰退,还常常引发心理问题,如抑郁和焦虑,进一步影响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此外,慢性病的治疗和管理通常需要长期的药物使用、定期的医疗检查以及生活方式的调整,这对医疗资源和社会支持系统提出了高要求。

二、中医中药基础理论

中医中药基础理论,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精髓,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与人体生命科学的智慧。中医理论的核心在于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人体是一个动态平衡的整体,阴阳两种相反相成的力量维持着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而五行(金、木、水、火、土)则揭示了自然界与人体内部各脏腑、组织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这一理论框架下,中医将人体划分为不同的脏腑经络系统,每个脏腑都有其特定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通过经络这一气血运行的通道,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中药,则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工具,其理论基础在于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与功效。四气(寒、热、温、凉)与五味(酸、苦、甘、辛、咸)描述了药物的基本性质,决定了它们对人体阴阳平衡的影响。归经理论则指出,药物能针对特定脏腑经络发挥作用,从而实现精准治疗。中药的配伍应用,遵循君臣佐使的原则,通过不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强疗效、减少副作用,达到治疗疾病、调理身体的目的。

中医中药基础理论还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体质、病因、病位及病情发展阶段,综合分析,确定证候类型,再选用相应的治疗方法与药物。这种个体化的治疗策略,体现了中医以人为本的治疗理念,旨在恢复人体的自然平衡,促进健康与疾病的和谐共存。

三、中医中药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中医中药在慢性病管理中展现出了广泛的应用与独特的优势。针对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中医通过辨证施治,运用具有活血化瘀、平肝潜阳、益气养心等功效的中药方剂,如丹参饮、天麻钩藤饮等,结合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有效调节血压、改善心脏供血,减轻心绞痛等症状,同时增强患者体质,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在糖尿病的管理上,中医注重整体调理,通过滋阴清热、益气养阴等治法,选用如六味地黄丸、消渴丸等中药,配合饮食疗法与运动锻炼,帮助患者控制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对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中医运用宣肺平喘、化痰止咳、益气固表等治法,结合中药汤剂、穴位贴敷、拔罐等疗法,有效缓解咳嗽、喘息等症状,增强肺功能,减少急性发作次数。中医还倡导冬病夏治、未病先防的理念,通过夏季三伏贴等特色疗法,提高患者免疫力,预防疾病复发。

沂水县龙家圈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张景农同志:

您的科普作品《中医中药在慢病管理中的角色与优势》,已在《快乐老人报 健康科普版》发表并于2024年10月在官网转发刊载传播,查阅及下载网址:

《快乐老人报》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43-0024、邮发代号:41-178。

特发此证,以兹证明!


Copyright © 2010- 湖南快乐老人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湘ICP备10007000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30200021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湘B2-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