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口感染,作为外科手术后的一种常见并发症,指的是在手术切口部位发生的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局部或系统性炎症反应。这一感染可累及切口皮肤、皮下组织、筋膜、肌肉层乃至深部软组织,严重时还可能波及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
一、切口感染的分类
根据感染发生的深度和范围,切口感染通常被细分为以下几类。
首先是浅表切口感染,这类感染主要发生在手术后30天内,局限于切口部位的皮肤及皮下组织。患者可能会观察到切口处出现红肿、疼痛、发热等局部炎症表现,有时还会有炎性渗液或脓液排出。浅表切口感染虽然相对较轻,但若处理不当,也可能进一步恶化,影响伤口愈合。
其次是深部切口感染,这类感染通常涉及切口深部的软组织,如筋膜、肌肉层等,可能发生在无植入物的手术后30天内,或有植入物的手术后1年内。深部切口感染的症状往往更为严重,患者可能出现高热、伤口剧烈疼痛、局部肿胀等症状,且由于感染部位较深,脓液可能不易自行排出,需要借助外科手段进行引流。
最后是器官或腔隙感染,这类感染主要涉及手术过程中被打开或进行操作的器官或腔隙,如腹腔、胸腔等。器官或腔隙感染的症状可能包括从切口处引流出脓液,或在无菌条件下从器官或腔隙内提取的体液或组织中培养出致病菌。这类感染往往需要更加复杂的治疗措施,包括外科清创、引流以及长期抗感染治疗等。
二、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
切口感染作为外科手术后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其发生受多种危险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患者自身的身体状况是切口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例如,老年人、婴幼儿以及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由于全身免疫防御功能较弱,更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从而增加切口感染的风险。此外,患有糖尿病、营养不良、肥胖等疾病的患者,其切口感染的概率也相对较高。这些疾病可能导致患者的机体抵抗力下降,难以有效抵御病原菌的入侵。
手术过程中的一些因素也可能导致切口感染。手术时间过长会使机体长时间处于应激状态,免疫力下降,从而增加感染的风险。同时,如果手术室的环境不洁,存在污染源,可能通过空气传播导致感染。此外,手术团队的卫生状况也是影响切口感染的重要因素,手术团队成员的手部、鼻咽部等部位的微生物可能因操作不当而进入切口,引发感染。
术后护理不当也是导致切口感染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术后未能按时、按量使用抗生素,或者未能定期消毒、更换敷料,都可能导致切口部位细菌滋生,引发感染。此外,术后过度劳累、饮食不当等因素也可能影响伤口的愈合,增加感染的风险。
三、预防措施
预防切口感染的措施是一个涉及术前、术中和术后全过程的系统性工作,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术前准备阶段,首要任务是优化患者的全身状况,包括控制血糖、改善营养状态、纠正贫血和低蛋白血症等,以提高患者的抵抗力和手术耐受性。同时,对皮肤进行彻底的清洁处理,避免剃毛等可能损伤皮肤的操作,减少皮肤的微生物负荷。此外,术前合理使用抗生素,特别是在预计手术时间较长或存在感染高风险的情况下,可有效杀灭或抑制手术区域的细菌,减少术后感染的机会。
术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确保手术器械、敷料和手术区域的清洁无菌。手术团队应穿戴无菌手术衣、手套和口罩,减少微生物的传播。在手术过程中,保持手术野的干燥和清洁,减少不必要的组织损伤,缩短手术时间,都是预防切口感染的关键。
术后,细致的伤口护理同样重要。定期更换敷料,保持伤口干燥清洁,及时观察和处理伤口的异常表现,如红肿、渗液等。合理使用抗生素,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调整用药方案,避免不必要的广谱抗生素使用,以减少耐药菌的产生。此外,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加速伤口愈合,也是预防切口感染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