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柳北的王女士,今年64岁,近一周来频繁发作头晕,而且与体位及头部位置变化相关,主要表现为清晨从床上平卧位坐起或从坐位躺下时天旋地转,持续10余秒钟,体位无变化后可缓解,发作时伴有胸闷、恶心呕吐,整个人就像旋转着坠入深渊,特别恐惧。因年轻时偶有头晕发作,王女士自认为是美尼埃病,但又觉得和以前的头晕不太一样,她到附近诊所输液治疗一段时间后,症状一直未见好转,遂到我院就诊,门诊医师诊断为耳石症收治入院。
入院检查发现,王女士体位诱发实验可见明显的眼震。检查过程中,医生站于床头,王女士坐在床上,头部偏向右侧45度,去掉床头护栏后,让王女士向后迅速躺下,头部在床头呈头悬位,低于床头20—30度,可见上跳性逆时针旋转性眼震,持续15—20秒钟或<1min可自行缓解,再次坐起时眩晕再发且同样可观察到一样的眼震。这就是经典的耳石症检查方法Dix-hallpike,由此可以确诊王女士为右侧后半规管耳石症,即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医生给王女士进行Epley手法复位后,她的头晕症状明显好转了。
现在是网络时代,人们获悉医学知识和信息比以前容易得多,耳石症这个名词被更多人熟知,很多人严重头晕时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耳石症。不过,耳石症是怎么发生的,其发病机制、典型临床表现却少有人完全了解。我们每个人耳朵里确实都有“石头”,但是非常微小,耳石是内耳中椭圆囊和球囊斑上感受重心变化的碳酸钙结晶,它是前庭感受器,因在显微镜下看似石头,故名耳石。耳石是负责平衡的,就像飞机的陀螺仪一样,它控制我们人体的方位,传递神经信号。简单来讲,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就是内耳里面掌管平衡的耳石因病变等因素错位,从椭圆囊或球囊脱落掉进半规管淋巴液中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的眩晕。所以,人类的耳朵不仅是用来听声音的,其精细的内耳结构也是维持人类姿势平衡的重要器官,耳朵就像天平的两端,任何一侧的功能失调都会打破这种平衡状态,引起眩晕、头晕及走路不稳等症状。
常见的耳石症有三类:前(上)半规管耳石症、后半规管耳石症,水平(外)半规管耳石症。其中,后半规管耳石症最常见,约占70%—80%,水平半规管耳石症约占20%,前半规管耳石症约占10%。人体的内耳中有一个负责平衡的系统,被称为前庭系统。每侧耳内均包含三个半规管(水平、前、后)和两个耳石器(椭圆囊和球囊)。当耳石从球囊或者椭圆囊中掉落至半规管内,就会出现相应的症状,引发耳石症。掉落到三个不同的半规管会出现不同形式的眼球震颤和眩晕。虽说耳石症是自限性疾病,但也有部分病人迁延不愈,长期头晕,久之会思想负担重,产生焦虑情绪,最终会患上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简称3PD病,因此确诊耳石症后应积极治疗。
耳石症最有效的治疗就是手法复位,医生会指导患者在通过翻滚或者转头动作把错位的耳石复位到正常的位置,配合药物治疗和前庭康复锻炼,可减少后遗症及复发。后半规管耳石症的检查方法有Dix-hallpike法。治疗方法是Epley法复位,即在Dix-hallpike法的基础上,将头向对侧扭转90度,接着整个人向对侧侧卧,然后坐起,每次持续30秒钟到1分钟。如果Epley法复位效果欠佳,可改用Semont法复位。水平半规管耳石症的检查方法是:抬高头部30度,左右侧身或左右转头90度,可见向地性或背地性的眼震即可确诊。该型耳石症的复位手法为Barbecue复位法,其实就是在床上翻滚。对于上半规管耳石症,可采用反Semont复位法。
结语 耳石症的特征为:1.当头位发生变化时,突然出现短暂的眩晕,通常不超过1min;2.眩晕时多感觉天旋地转,可伴有眼球震颤、恶心、呕吐症状,但不会伴有耳鸣、耳闷和听力下降等症状;3.在保持头位不变后,不适症状会很快消失,但是再次变换头位时症状会再次出现;4.发作后身体通常无其他不适,或只有头晕、头痛和轻度不平衡感。另外,对于有高血压且血压控制欠佳、心肺功能欠佳以及有严重颈椎病的耳石症患者,手法复位时需谨慎。手法复位后至少静坐30分钟,应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