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老人报 > 健康科普

脑室引流术:解除危机的手术过程

发布时间:2025-01-02 阅读:479次 作者:毕洪伟
单位及职务:栾城人民医院

脑室引流术,是一种用于治疗颅内压升高或脑脊液循环障碍的外科手术。这一手术常用于颅内出血、脑积水、颅脑创伤、感染或其他导致脑脊液循环受阻的疾病。本文将详细探讨脑室引流术的背景、手术过程、适应证、术后护理和并发症等方面内容,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一重要的神经外科手术。

1.脑室引流术的医学背景

脑室系统是负责脑脊液生成、循环和吸收的重要结构,包括左右侧脑室、第三脑室和第四脑室。脑脊液在脑室中生成后,经特定通路流入蛛网膜下腔,并通过静脉系统吸收。正常情况下,脑脊液的生成与吸收保持动态平衡,维持颅内压稳定。若疾病或创伤导致平衡失调,脑脊液流动受阻,颅内压升高,压迫脑组织,可能引发缺血或坏死等严重后果。脑室引流术作为紧急干预手段,能迅速降低脑室内压,预防不可逆脑损伤。

2.脑室引流术的适应证

脑积水:脑积水是由于脑脊液生成过多或吸收障碍导致的脑室内积液增多,从而引起脑室扩张和颅内压增高。常见于婴幼儿先天性畸形(如导水管狭窄),成人中则常见于脑出血、脑部肿瘤或感染等继发性病变。脑室引流术能够迅速降低脑室内的液体积聚,减轻对脑组织的压力。

颅内出血:如脑出血、脑内血肿破入脑室,血液进入脑室后可能会阻塞脑脊液的正常流动,导致急性脑积水。此时,脑室引流术可以清除脑室内的积血,恢复正常的脑脊液循环。

颅脑外伤:严重颅脑外伤后,脑组织水肿或颅内血肿等可能引起脑脊液循环障碍,甚至导致恶性颅内压增高(即脑疝)。此时,脑室引流术可作为控制颅内压的一种紧急手段。

3.脑室引流术的手术过程

术前准备:手术前,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详细的影像学检查,如CT或MRI扫描,以明确脑室的位置、病灶的部位以及颅内压升高的严重程度。术前还需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确保手术过程中不会发生严重出血。

麻醉和定位:手术通常在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下进行。术中精确的定位至关重要,尤其是对于深部结构。医生通过CT引导或解剖标志,确定最佳钻孔位置。常见的钻孔位置为侧脑室区域,通常选择在冠状缝后2—3厘米的额骨区。

颅骨钻孔:医生在确定的部位切开头皮,并使用钻孔器在颅骨上钻出一个直径约为1—2厘米的小孔。这个孔便是导管进入脑室的通道。

放置导管:通过钻孔,医生将一根细长的导管(脑室引流管)小心地插入侧脑室。为了确保导管的位置正确,通常使用脑脊液回流作为导管进入脑室的标志。一旦导管进入脑室并有脑脊液流出,医生会将导管固定在皮肤上,并与外部的引流袋相连。

引流装置的连接:导管放置完毕后,医生会将其与一个引流袋连接,该引流袋用于收集流出的脑脊液或其他液体。引流袋的高度需精确调整,以控制引流量,避免过度引流导致颅内压过低。

术后处理:手术结束后,患者将转移至重症监护病房(ICU),以监测颅内压、引流情况以及可能的并发症。脑室引流管通常需要保持数天至数周,具体时间视病情而定。

4.术后护理与监控

颅内压监测:术后需要持续监测颅内压,评估引流的有效性。医生会根据患者的颅内压情况调整引流袋的高度,以维持适当的颅内压。

引流量的控制:每日需要详细记录引流的液体量和性状。过快的引流可能导致脑脊液压力骤降,导致低颅压,进而引发头痛、呕吐等症状。引流液体的性状,如是否含血,是否浑浊等,也能为判断病情提供参考。

感染的预防:由于脑室引流管的存在,感染风险较高,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术后需严格无菌操作,并定期更换引流装置。

   结语  脑室引流术是一种在神经外科急症治疗中非常重要的手术手段,特别是在处理颅内压升高、脑脊液循环障碍等危及生命的情况时。通过精确的手术操作,及时引流脑脊液,脑室引流术能够有效降低颅内压,避免严重的脑损伤。然而,术后的护理和监测同样重要,以预防感染、控制引流量,并及时发现并发症。

栾城人民医院 毕洪伟同志:

您的科普作品《脑室引流术:解除危机的手术过程》,已在《快乐老人报 健康科普版》发表并于2025年01月在官网转发刊载传播,查阅及下载网址:

《快乐老人报》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43-0024、邮发代号:41-178。

特发此证,以兹证明!


Copyright © 2010- 湖南快乐老人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湘ICP备10007000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30200021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湘B2-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