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的心内科疾病,多发于40岁以上人群,且男性发病人数多于女性。相关调查和统计研究表明,心脏疾病是导致我国居民死亡的第二大的疾病,而冠心病患者数量已经超过1100万。提升对冠心病的认知,做好日常防治工作,是保障国民生命健康的重要举措。
冠心病的典型症状
冠心病是由于为心脏供血的冠状动脉内出现斑块、血管壁变厚变硬、血管堵塞等问题,使得心肌缺氧、缺血,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该病早期通常没有典型症状,患者不易察觉自身病症,仅在心电图检查时显示出ST-T段的改变。部分患者在剧烈运动、情绪激动、受凉后容易出现心绞痛的症状,并伴随恶心、消化不良等问题。由于疾病进展时间长且不易发觉,急性发病时容易导致心脏骤停、心衰、猝死。因此,当人们出现不明原因的胸痛、胸闷或紧迫感时,应警惕冠心病的发生,并及时就医。
冠心病的日常预防
冠心病是一种生活方式疾病,它的发病、治疗、病情控制、康复等都与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因此,积极做好健康管理、改变生活习惯是预防该病的重要一环。
断绝不顾自己的身体状况一味追求工作完美、生活完美的念头,摆正心态,避免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带来的紧张、焦虑以及抑郁情绪,忌暴怒、过度思虑以及过喜等。
舍弃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少食油腻食物控制胆固醇等血脂水平,少食高糖食物控制血糖水平,多进食蔬菜水果,做到膳食均衡。日常生活中,最好不碰烟酒,有吸烟、喝酒习惯的人,应尽早戒烟、戒酒。因为吸烟会刺激血管,加大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而长期饮酒会影响心脏健康,导致血管狭窄。
离开手机、沙发,多到户外晒太阳、做运动。适当参加体育锻炼,不仅能够控制体重,还能预防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危险因素。
保证充足的睡眠,保持心情愉悦,能很好地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
定期体检。心电图可以准确识别心脏供血、心律等问题,从而判断是否存在心脏病。
冠心病的治疗
冠心病急性发作时,需给患者进行心电监护和吸氧,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同时,叮嘱患者卧床休息,保持病房内的安静,减少陪床家属的数量和探视次数,保证患者情绪的稳定,尽量减少不良刺激的存在。若患者情绪激动,首先应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必要时予以镇静药物。
冠心病治疗分为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类。常用药物包括:抗心肌缺血药物(硝酸酯类、β受体抗结剂)、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替格瑞洛)、抗凝药物(肝素、达比加群)、调脂药物(他汀类)、ACEI类(缬沙坦)等。当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时,则需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目的为重建冠脉血运,临床常用的手术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者适用于血管狭窄程度超过75%的患者,后者适用于多支血管近端严重病变的患者。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冠心病患者要坚持长期的药物治疗,尤其是植入支架的患者,不要随意停药,如需调整药物,应先咨询医生。平时,患者在外出时应随身携带急救药物,比如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以备不时之需。此外,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定期复查心率、血压、血脂和血糖等指标,并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等。
冠心病患者的禁忌
冠心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做好相关护理工作,才能避免反复发作。
不要吃得太饱。若患者长期吃得过多过饱,不仅会加重肠胃负担,还会加重心脏负担,影响心肌供血,从而诱发心绞痛等。
稳定情绪,不要过度激动、劳累。情绪激动、劳累均会导致心肌缺血、心率失常。
不要等口渴了再喝水。体内缺水会增加血液黏稠度,致使血液流动不畅,从而诱发心绞痛。
结束语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社会压力的增加,冠心病已呈现出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为了避免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做好预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