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穿刺活检是一种重要的医学诊断手段,通过在皮肤上进行微小的穿刺,获取体内病变组织的样本,以便进行病理学检查,从而明确诊断。本文将详细介绍经皮穿刺活检的全过程,包括术前准备、操作步骤、术后护理等方面。
术前准备
患者评估:医生会对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进行详细评估,包括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病变部位和大小等。同时,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病史,了解患者是否有过敏史、凝血功能障碍等特殊情况。
影像学检查:通过CT、B超等影像学检查手段,确定病变组织的准确位置和大小,为穿刺活检提供准确的定位信息。
术前谈话:医生会与患者或家属进行详细的术前谈话,解释手术的必要性、风险和可能的并发症,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术前准备:患者需要在术前进行一定的准备,如禁食、禁饮等。同时,对于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需要在术前停药一段时间,以减少术中出血的风险。
操作步骤
定位:患者躺在检查床上,医生通过CT或B超等影像学设备,确定病变组织的准确位置,并标记出穿刺点。
消毒:对穿刺点及其周围的皮肤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以减少术后感染的风险。
麻醉:在穿刺点进行局部麻醉,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和不适感。
穿刺:医生在影像学设备的引导下,将穿刺针缓慢插入皮肤和其他软组织,直到穿刺到病变组织。在穿刺过程中,医生会不断通过影像学设备观察穿刺针的位置,以确保其准确到达病变组织。
取样:当穿刺针到达病变组织后,医生会利用穿刺针上的切割装置或吸取装置,获取适量的组织样本。这些样本将被送往实验室进行病理学检查。
退出穿刺针:取样完成后,医生会缓慢退出穿刺针,并对穿刺点进行压迫止血。
术后护理
经皮穿刺活检术后,患者需要进行一定的护理和观察,以确保身体的恢复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术后患者需要卧床休息一段时间,避免剧烈活动,以减少出血和感染的风险。医生会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伤口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如出血、感染等。术后患者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适当的饮食调整,以促进身体的恢复。术后患者需要进行定期的复查,以评估手术效果和身体的恢复情况。
并发症与风险
1.常见并发症
出血:出血是经皮穿刺活检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通常由于穿刺过程中损伤了小血管或毛细血管导致。轻微出血可能表现为痰中带血或少量咯血,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即可自行好转。若出血量大,可能导致失血性休克,此时需要及时止血、输血,甚至进行介入栓塞止血或外科干预。
气胸:气胸是经皮肺穿刺活检后常见的并发症,尤其在高龄、肺气肿或肺大疱患者中更为常见。大部分气胸在术后1小时内发生,部分患者术后24小时以上可能出现迟发型气胸。少量气胸通常无需特殊治疗,可自行吸收,若气胸量大,可能需要胸腔穿刺置管引流。
胸膜反应:胸膜反应主要表现为咳嗽、胸闷、大汗淋漓、心悸、头晕、面色苍白甚至晕厥等,与穿刺过程中迷走神经反射亢进有关。轻微胸膜反应可暂停穿刺、稍作休息,若反应严重,应立即停止操作,及时给予肾上腺素等急救处理。
疼痛:穿刺后短期内可能出现疼痛,程度较轻,数天后通常可消失。疼痛一般无需特殊处理,若疼痛剧烈,可给予止痛药物对症治疗。
2.少见但严重的并发症
损伤重要结构:穿刺过程中可能损伤气管、食管、血管、神经、胸膜、肺、心脏等重要结构。损伤后可能出现气胸、出血、血气胸、心包填塞、心脏破裂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病灶转移:对于恶性肿瘤患者,穿刺活检有较小可能沿针道种植转移。尽管这种风险较低,但仍需引起医生和患者的重视。
原有疾病加重:穿刺术后,原有糖尿病、心血管等疾病可能病情加重,甚至出现相应脏器功能障碍危及生命。血栓形成及栓子脱落也是潜在的严重风险。
感染:尽管操作时消毒严密,但仍有感染的风险。感染后可能出现发热、红肿、化脓等症状,需要及时抗感染治疗。
穿刺失败:由于病变部位靠近大血管、神经或重要器官,或病变组织过小等原因,可能导致穿刺取材困难或失败。此时可能需要再次穿刺或改用其他检查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