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性肝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慢性肝脏疾病,疾病诱因较多,在治疗时需要结合病因和症状表现,因此,实施疾病的准确评估和有效诊断十分关键。CT及MRI在临床诊断应用广泛,能够有效协助诊断弥漫性肝疾病、治疗与护理管理工作。
CT诊断弥漫性肝疾病
CT检查主要是对被检查部位进行断层扫描,经过放射线穿透,摄下断层图像或立体图像,某些细小病变就可以被发现,用于诊断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肝炎、肝硬化等疾病,了解患者的肝脏变化情况。CT在协助弥漫性肝疾病诊断方面有明显优势。1.脂肪肝。大量饮酒、长期摄入高脂饮食、营养不良和肥胖、药物和病毒感染等会导致肝细胞功能受损、脂肪代谢能力下降、脂肪在肝细胞内聚集,从而引起脂肪肝。CT检查可以发现肝实质密度弥漫性减低,但单纯依靠密度变化无法准确判断脂肪肝。2.肝内铁沉积。遗传性血色病、铁负荷性贫血、长期血液透析、多次输血、慢性肝病等都是引起肝内铁沉积的主要因素,通过CT平扫可以发现患者肝实质密度弥漫性增高(大于或接近75HU)。
MRI诊断弥漫性肝疾病
MRI检查也就是磁共振成像,在肝脏疾病诊断中有明显优势,具有成像参数多、扫描速度快、组织分辨率高、图像更清晰等优点,能准确发现病变和肿瘤。1.肝硬化。MRI能对硬化肝脏的形态学改变做出评价,描述局部肝肿块的特征,对肝内、肝外的脉管提供非创性评价,可以协助肝病化患者随访和诊断治疗工作进行。2.弥漫性HCC、转移性肝疾病、淋巴瘤等。需要注意的是,MRI检查时身上不能有金属物件,体内有顺磁性金属植入物、戴心脏起搏器、怀孕初期的患者不能采用,进行肝脏疾病检查的时候要空腹。
综上所述,通过CT及MRI检查,可获取准确的图像信息,为诊断弥漫性肝疾病和科学治疗提供参考。(河北唐山市曹妃甸区医院 孙立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