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是我国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本文先从胃癌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出发,引导大家简单认识胃癌,然后从组织学类型入手,详细介绍腺癌、鳞状细胞癌和未分化癌的特点,接着阐述胃癌的扩散途径,包括直接蔓延、淋巴道转移、血道转移和种植性转移,最后介绍目前常用的胃癌病理分期系统。
1.临床表现
1.1早期胃癌
通常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能有轻微的消化不良症状,如腹胀、食欲不振、恶心等,容易被忽视。
1.2进展期胃癌
上腹部疼痛:疼痛逐渐加重,可为持续性钝痛或胀痛,有时伴有烧灼感。
食欲减退和消瘦:患者常出现食欲明显下降,体重逐渐减轻,严重时可出现恶病质。
呕血和黑便:肿瘤侵犯胃黏膜血管可引起出血,表现为呕血或黑便。
吞咽困难:如果肿瘤位于胃的贲门部,可能会导致吞咽困难。
腹部肿块:部分患者可在腹部摸到肿块,质地坚硬,活动度差。
2.诊断方法
2.1胃镜检查
胃镜是诊断胃癌的最直接、最准确的方法。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病变情况,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诊断。
2.2病理检查
病理检查是确诊胃癌的金标准。通过胃镜取胃黏膜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可确定肿瘤的类型、分化程度等。
2.3影像学检查
肿瘤标志物检测:如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等肿瘤标志物在胃癌患者中可能会升高,但这些标志物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有限,不能单独作为诊断胃癌的依据。
3.组织学类型
3.1腺癌
乳头状腺癌:癌细胞形成分支的乳头状结构,乳头中心有纤维血管轴心。
管状腺癌:癌细胞排列成腺管状,可分为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管状腺癌。高分化管状腺癌的癌细胞形态较规则,异型性小;低分化管状腺癌的癌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多。
黏液腺癌:癌细胞分泌大量黏液,将细胞核挤向一侧,形成印戒细胞样癌细胞。黏液腺癌可分为高分化和低分化两种类型,高分化者黏液分泌多,形成大片黏液湖;低分化者黏液分泌少,癌细胞异型性明显。
印戒细胞癌:癌细胞内充满黏液,将细胞核挤向一侧,使细胞呈印戒状。此型癌细胞常弥漫性浸润胃壁,预后较差。
3.2鳞状细胞癌
较为少见,多发生在胃食管结合部。癌细胞呈鳞状细胞样,可见角化珠和细胞间桥。
3.3未分化癌
癌细胞分化程度低,形态不规则,难以确定其组织来源。未分化癌恶性程度高,预后差。
4.扩散途径
4.1直接蔓延
胃癌可向周围组织和器官直接蔓延,如侵犯食管、十二指肠、胰腺、肝、横结肠等。
4.2淋巴道转移
胃癌最主要的转移途径。癌细胞首先转移到局部淋巴结,如胃小弯侧、胃大弯侧、幽门下等淋巴结,然后进一步转移到腹主动脉旁、肝门、肠系膜根部等淋巴结。
4.3血道转移
晚期胃癌可经血道转移至肝、肺、骨、脑等器官。
4.4种植性转移
胃癌细胞可脱落种植于腹腔、盆腔脏器表面,如大网膜、腹膜、卵巢等,形成转移结节。女性患者可出现Krukenberg瘤,即卵巢的转移性黏液腺癌。
5.病理分期
目前常用的胃癌病理分期系统是国际抗癌联盟(UICC)和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制定的TNM分期系统。
5.1T(原发肿瘤)分期
T1:肿瘤侵犯黏膜层或黏膜下层。
T2:肿瘤侵犯肌层或浆膜下层。
T3:肿瘤穿透浆膜层但未侵犯邻近结构。
T4:肿瘤侵犯邻近结构。
5.2N(区域淋巴结)分期
N0: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N1:有1—2个区域淋巴结转移。
N2:有3—6个区域淋巴结转移。
N3:有7个及以上区域淋巴结转移。
5.3M(远处转移)分期
M0:无远处转移。
M1:有远处转移。
根据TNM分期组合,可将胃癌分为I、II、III、IV期,分期越高,病情越严重,预后越差。
对胃癌病理变化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提高胃癌的早期诊断率、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评估患者的预后。同时,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对胃癌的分子病理变化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为胃癌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湘公网安备 430103020002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