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在中医理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调养脾胃对健康有着积极的意义。首先,调理脾胃可以促进营养吸收,使身体得到充足的营养,增强体质。其次,脾胃功能正常时,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加皮肤弹性。除此之外,脾胃调养还可以改善情绪,减轻脾胃不健康引起的情绪问题。在中医理论中,通过穴位按摩与合理的饮食调理,可以有效地调养脾胃,促进身体健康。
1.穴位按摩调养脾胃
(1)常见的调养脾胃穴位
足三里穴: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理气降逆、通经活血的功效。可主治胃痛、呕吐、噎膈、腹胀等症状。按摩足三里,可以刺激胃肠的蠕动,提高多种消化酶,帮助消化,增进食欲,还能调节心率,增加红色素和血糖含量,调节内分泌系统,提高身体的防御能力,改善脾胃功能。
脾俞穴、胃俞穴:分别是脾脏和胃脏的背俞穴,具有健脾和胃、利湿升清等作用,对于脾胃虚弱引起的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等症状有较好的调理效果。
中脘穴: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肚脐上四寸的位置,能起到健脾和胃的作用,可减轻脾胃虚弱引起的腹胀、腹痛、恶心等不适症状。
大肠俞:位于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可调理肠胃,对于便秘、腹泻等肠道问题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天枢穴:位于肚脐旁开2寸,有调中和胃,理气健脾的功效,主治腹痛、腹胀、便秘、泄泻等病症。
气海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具有温阳益气、化湿理气的作用,对脾胃虚寒有一定的调理效果。
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可培补元气、导赤通淋,对脾胃虚弱有辅助调理作用。
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具有宁心安神、和胃降逆等功效,可治疗胃痛、恶心呕吐、打嗝等胃腑疾病。
三阴交: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对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等有一定的调养作用。
(2)穴位按摩方法
点按手法:适合足三里、三阴交等四肢部位穴位。即拇指端点按在选取的部位或穴位上,并拇指指端着力进行点按。
指揉手法:可选择使用拇指或者食指指腹,或者同时使用两指指腹,着力于施术部位,顺时针或逆时针以画圈的方式进行按揉,对于四肢、胸腹等部位均可选择,如中脘、关元、脾俞等。
摩腹时,双手叠掌或单掌按于腹部,掌心贴于腹部,以脐为中心,两手绕脐进行按摩,先顺时针后逆时针,不宜用力,按摩至腹部微微发热即可。
2.饮食调理脾胃
(1)适宜的食物选择:山药具有益气养阴、补脾肺肾、涩精止带的功效,可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大便稀溏者。高粱性温,能温中涩肠、止霍乱,对脾胃虚寒有一定的调理作用。鲫鱼具有补脾养胃、益气血的功效,适当进食后能够改善因脾胃虚寒引起的脘腹冷痛、腹部胀满等病症。白扁豆具有健脾化湿、和中消暑的功效,平时食用对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大便稀溏者有益处。茯苓味甘、淡,性平,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作用,可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等。山楂具有消食健胃、行气散瘀的功效,可促进消化,改善消化不良的症状。此外,小米、玉米、燕麦、薏米、荞麦、糯米、黑米等五谷类食物,山药、扁豆、红薯等蔬菜类食物,牛肉、鲈鱼、草鱼、黄鳝等肉类食物,都具有健脾胃的功效。
(2)饮食注意事项:饮食调理脾胃,首先要强调清淡饮食。正如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中北京中医院院长刘清泉介绍,应以清淡的饮食为主,以保护脾胃的运化。清淡饮食可以减少脾胃的负担,促进消化吸收。
结语 总之,通过穴位按摩和合理的饮食调理,可以有效地调养脾胃,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促进身体健康。在进行脾胃调养时,应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并坚持长期进行,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