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数据显示,缺乏基本的自我医疗、药品购买、储存及用药限制知识的民众高达90%,这使得安全用药成为一项重大挑战。不正确的服药方法、药物与饮食的不当结合,都可能削弱药效,甚至引发一系列意外风险。现在就来纠正一些常见的用药误区。
1.胶囊药物不应随意拆开服用
胶囊的制作有其特定原因,一是遮蔽药物可能带有的不良气味,降低其对胃部的刺激,二是调节药物的释放速度或定位释放,比如某些药物需在肠道而非胃部溶解,采用肠溶胶囊才能确保药效最大化。胶囊的外壳并非想象中那么有害,其成分与食用果冻中的明胶相似。私自剥开胶囊并溶解后服用,不仅会削弱药效,还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副作用。同样,缓释片、控释片和肠溶片等都不应被掰开或研磨后服用。
2.不可用饮料送服药物
许多人倾向于用各类饮料如茶、果汁或牛奶来送服药物。这样做并不推荐。如茶叶中的鞣酸可能会与药物中的金属成分结合形成沉淀,特别是对于含有重金属的药物,这不仅阻碍人体吸收,减弱药效,还可能刺激胃肠道。虽然偶尔这样做可能影响较小,但如果频繁用饮料送服药物,会导致药效无法充分发挥,甚至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的出现。
3.一些药物服用后需避免立即运动
(1)服用感冒药后即刻运动可能诱发心脏问题,提高运动时猝死的风险。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尤其要注意这点。
(2)服用止痛药后立刻运动,药效可能减弱,同时对肠胃造成伤害。若使用布洛芬等止痛药,应等待半小时后再进行剧烈运动。
(3)服用降压药后立即运动,容易使人感到疲倦或脱水。适度运动对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患者有益,但不应在服药后立即进行。
(4)服用抗过敏药后进行运动会增加中暑危险。夏季运动时,如服用抗过敏药,可能导致体温过高,增加中暑或其他热射相关疾病的风险。最佳做法是在服药前进行锻炼。
4.用药期间不能喝酒
酒精与药物相互作用,可能破坏药物的正常代谢,降低药效。大部分药物在体内需经过肝脏转化,酒精的介入会打乱这一过程,削弱药效。酒精阻碍代谢产物的正常排泄,转而与肝、肾细胞结合,可能导致肝肾功能损害,严重情况下可引起肝细胞坏死。酒精会加剧药物对胃肠的刺激,可能引发消化道出血的严重后果。
另外,部分药物(如头孢菌素类)会抑制肝脏中分解酒精的酶,使得乙醛在体内积聚,产生类似双硫仑反应的中毒症状,表现为胸闷、头痛、心慌、恶心、呕吐,极端情况下可能诱发猝死。
5.不可重复叠加用药
很多人因为病痛产生焦虑,认为服用两种或以上药物会加速康复。然而,许多不同商品名的药物,其有效成分可能相同,多服会使相同成分的不同药物结合使用,导致药物剂量叠加,从而对健康构成潜在风险。
还有些患者认为多种疗法并用能促进康复,但他们忽视了药物之间的相互影响。例如,高血脂患者若同时服用他汀类西药和中药血脂康,血脂康可能会增强他汀类药物的副作用,对身体造成不利影响。
6.切勿滥用抗生素
日常生活中出现轻微的发热或喉咙不适,人们常倾向于立即使用抗生素。实际上,大多数的感冒源于病毒,这类状况下,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多饮水、适当休息,通常在7至10天内身体会自行恢复。这种时候使用抗生素有百害而无一益。因为抗生素的作用对象是细菌,而非病毒,滥用不仅无法消除病毒感染,反而可能导致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随着时间推移,耐药细菌的数量会不断增加,使得抗生素的疗效减弱,最终可能使人类面临更多传染病。
使用抗生素应了解:①抗生素的作用在于治疗已存在的细菌性感染,而非防止感染,故在疾病原因未明确是否由细菌引起时,不应擅自使用抗生素;②抗生素属于专业医疗用品,应遵照医生指示使用,避免无依据的自我药疗;③使用抗生素时,适量原则至关重要,不足剂量可能导致抗药性的增强,故接受治疗时务必按照医师的指导全程足量使用,切勿随意中断或减少剂量。
日常生活中大家应正确认识药物使用的重要性,增加药品知识,确保用药安全,防止因误用药物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