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老人报 > 健康科普

化验大便到底能查什么

发布时间:2024-02-19 阅读:878次 作者:胡明鸿
单位及职务:隆昌市云顶镇中心卫生院

   健康体检中一般都会包含三大常规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多数人对血常规和尿常规比较熟悉,而选择性忽略了大便常规检查。在此提醒大家,大便常规检查能对多种消化道疾病进行提前预警,属于消化道疾病的“报警器”,作用不容忽视。

   1.大便常规检查如何获取信息

   1.1通过大便性状获取信息

   对于正常的大便而言,呈现圆柱状形态,且质地较软,若发现大便存在异常情况,则可提示身体存在某些疾病。例如,大便呈现球形,可能是由于便秘导致。大便呈现水样状或者蛋花状,通常考虑为急性胃肠炎引发。通常情况下,伪膜性肠炎以及隐孢子虫感染会导致急性肠胃炎的发生,使得患者大便性状改变。大便性状为黏液状且带血,考虑患者存在细菌性痢疾。患者大便呈现酱色黏液性状,可考虑为阿米巴痢疾引起。大便呈现糊状,则怀疑由小肠部位病变引起。

   1.2通过大便颜色排查疾病

   正常的大便会含有胆黄素,因此通常会呈现为黄色或者棕黄色。大便一旦发生颜色上的改变需要引起重视,不同的大便颜色象征着不同的疾病发生。

   大便呈现黑色,可怀疑存在上消化道出血情况。大便呈现暗红色,多见于肠道溃疡、大肠癌、肠息肉等疾病。大便呈现出陶土色,可考虑患者存在黄疸或者胆管堵塞等疾病,这是因为胆黄素若无法排出体外,就会导致大便呈现陶土色。若检查出大便呈现黑色柏油样,可考虑为上消化道出血,由胃癌、十二指肠溃疡、胆管出血等疾病引起。对于血便情况,若发现大便后存在滴血症状或者喷血情况,且血液不与大便混合,则表示存在痔疮疾病;若血液与大便相混合,则需要考虑患有肠癌。

   然而,并不是所有大便颜色异常都代表患有相应疾病。导致大便颜色改变的还可能与摄入的食物或者药物等有关,例如吃猪血、补铁类的药物会导致大便呈现黑色,吃一些带有颜色的蔬菜水果,如火龙果、绿色蔬菜等,也会导致大便呈现不同的颜色。因此,需要结合患者的综合情况进行疾病诊断。

   1.3显微镜检查

   在大便常规检查中,除了观察大便的性状和颜色外,还可以使用显微镜进行检查。

   如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大便样本中存在白细胞,则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判断患者是否存在细菌感染。白细胞在粪便中0—1个/HP为正常,2—15个/HP见于肠炎,>15个/HP并伴有红细胞时,可见细菌性痢疾。

   除此之外,还可通过显微镜观察是否存在红细胞。对于正常的粪便而言,没有红细胞,如果发现粪便中存在红细胞,说明存在消化道出血情况。很多疾病都会引起消化道出血,例如溃疡性结肠炎、肠癌、痢疾、阿米巴痢疾等。当发现患者粪便中存在红细胞,可锁定患者疾病范围,并进行进一步检查以明确患者具体病情。

   另外,在显微镜下还能发现粪便中寄生虫的存在。若发现感染寄生虫,可以考虑是否为饮食不卫生导致。

   1.4细菌培养

   大便中存在大量的细菌,多数细菌属于正常菌群,例如大肠杆菌以及肠球菌等。若存在肠道疾病,可以通过大便检查进行细菌培养,明确大便中的细菌种类,并进行疾病筛查。

   腺病毒是导致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重要病原体之一,当小儿存在腹泻、呕吐、发热、咳嗽等症状时,可进行大便常规检查,明确病原体。腺病毒感染主要传播途径为粪—口传播,其次为呼吸道或者污染物传播。当小儿感染腺病毒后,会存在10天左右的潜伏期,且粪便排毒时间为1周左右。轮状病毒也是引起婴幼儿腹泻及肠炎的重要病原体,同样经过粪—口传播。患儿感染该病毒后,会伴随发热、呕吐、腹泻等症状。

   2.大便常规检查的注意事项

   在大便检查前,应当注意饮食控制,为确保检查结果准确。

   在检查前三天保持清淡饮食,禁止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不吃动物血或者含铁丰富的食物或药物。同时,在留取粪便样本时要使用干净的竹签,避免对样本造成污染。粪便样本送检的时间最好要控制在一个小时以内,以避免对检查结果造成影响。

隆昌市云顶镇中心卫生院 胡明鸿同志:

您的科普作品《化验大便到底能查什么》,已在《快乐老人报 健康科普版》发表并于2024年02月在官网转发刊载传播,查阅及下载网址:

《快乐老人报》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43-0024、邮发代号:41-178。

特发此证,以兹证明!


Copyright © 2010- 湖南快乐老人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湘ICP备10007000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30200021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湘B2-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