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老人报 > 健康科普

冠心病突发应如何开展急救

发布时间:2024-02-01 阅读:504次 作者:杨玙璠
单位及职务: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桂林医院

   当前,国内血管疾病的发生概率正在不断上升,特别是冠心病,有着高死亡率、高发病率等多种特点,对国民的身心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在出现此类疾病以后,患者极易发生心脏缺血、缺氧现象,从而引发心肌坏死,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因此,在突发此类疾病以后,应当及时做好对急救工作,最大限度降低疾病对患者身体的影响程度。本文将带大家深入了解冠心病症状和急救措施的相关知识。

   冠心病的症状表现

   冠心病是由于身体冠状动脉血管出现异常现象,致使血管阻塞,难以保障供氧、供血效果,最终促使心肌坏死现象的发生。其症状表现相对较多,较为典型的主要为胸痛,可放射于左臂,个别患者甚至还会放射至小指、颈部等区域。

   在患者产生胸痛症状以后,大多属于闷痛、压榨性疼痛,其持续时间为3分钟左右,可以考虑为心绞痛症状。通常情况下,此类不良现象的发生主要为情绪激动、劳力活动过程中,患者在得到充分休息的情况下,含服一定剂量的硝酸甘油即可得到显著缓解。患者若出现心绞痛症状持续加重、疼痛症状难以缓解,并且还伴有面色苍白、头晕等异常现象,则考虑为心肌梗塞,症状严重者极易诱发心脏骤停症状,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存在极大的影响。

   冠心病对身体健康存在极大的影响,患者要提升对此类疾病的重视程度。对于该疾病而言,主要危险群体为高血脂、糖尿病等患者,长期性暴饮暴食、吸烟等群体也会有一定概率出现此类疾病。若同时拥有多种危险因素,那么引发此类疾病的概率也就相对更高。尽管此类疾病在40岁以上的成人群体有着较高的发生概率,但在多方面的影响下,其正呈现出发病年龄不断下降的发展趋势,所以年轻群体也要提升对此类疾病的重视程度。

   冠心病的急救措施

   冠心病的急救需做到“争分夺秒”。

   保持情绪稳定,原地休息  情绪波动是冠心病最主要的诱发因素,如焦虑、愤怒等。若患者出现冠心病症状,应当立刻停止身体活动,切勿继续参加劳动,保持原地休息状态。同时,还要时刻注意情绪的稳定,以避免出现较大的情绪波动,致使疾病进一步恶化,尽可能缓解自身情绪。

   帮助患者服用药物  冠心病在发作以后,若患者存在较为显著的胸痛症状,应当帮助患者服用速效救心丸、硝酸甘油等药物,以此有效缓解身体不适感。需要注意的是,切勿随意服用其他任何药物,以避免进一步加重疾病对身体的影响。

   心肺复苏  个别患者在出现冠心病以后会出现心脏骤停症状,此时身体血液循环将会暂停,完全失去意识。在此情况下,除了要及时拨打急救电话外,还要立刻运用心肺复苏展开对患者的急救处理,以此最大限度规避猝死现象的发生。

   通常情况下,患者在出现心脏骤停时,只有4—6分钟的黄金抢救时间,只有将该时间段进行充分利用,落实各项抢救措施,才能够充分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减少疾病对身体带来的不良影响。

   心肺复苏的主要内容包含:第一,胸外按压。为确保身体血液的稳定灌注效果,有必要为其展开科学、规范的胸外按压。整个按压动作的实施要保证快速、有力,并保证按压频率始终控制在100—120次/分钟。在针对按压部位进行选择时,要处在胸骨的下半段部位,手掌根部需放置于两乳头的连线中点部位,垂直向下快速进行按压。第二,开放气道。在胸外按压实施30次以后,为确保后续人工呼吸的顺利开展,还应当及时帮助患者完成气道开放。可以将一只手放置在患者前额,让患者能够保持头部后仰状态,并将另一只手放置于下颏骨,将其向上抬起,以此完成气道开放。如果患者口腔内部存在明显异物,应当及时进行取出。第三,人工呼吸。此项干预措施能帮助患者快速恢复通气状态,在实施干预前应当将患者鼻子捏住,以口对口的方式实现气体的吹入。在实施此项干预措施时,要能够明显看到胸廓部位存在起伏变化,以保证抢救效果。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桂林医院 杨玙璠同志:

您的科普作品《冠心病突发应如何开展急救》,已在《快乐老人报 健康科普版》发表并于2024年02月在官网转发刊载传播,查阅及下载网址:

《快乐老人报》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43-0024、邮发代号:41-178。

特发此证,以兹证明!


Copyright © 2010- 湖南快乐老人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湘ICP备10007000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30200021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湘B2-20220415